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開幕時作出的大會報告,對香港(說時當然是港澳一起提)的發言比十七大時來得更多更深更重,實質上對香港未來5年政策上有何啓示和影響,值得一論。
「字裏行間」
讀官樣文章,首要不單是看說了什麼,更要看沒有明言但是否內含暗意。中國人說的「字裏行間」和外國人的read between the lines都是同一意思。
先說明言!
「堅定支持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這是胡主席這次報告所寫的,看來沒有特別,對嗎?
相比5年前上一次胡主席的報告,他當時用的是「特別行政區政府」七字,並無提「行政長官」。大家可說此一時彼一時,曾強梁弱之別。但加進一個名詞後發生了什麼?
先李剛,後王光亞公開發言支持梁振英特首地位,說什麼「換人之說」是胡說八道。這分別可明白嗎。
日前行會成員羅范椒芬接受亞視英文台Newsline訪問(相信是十八大前錄影的),主持人一再追問中央是否支持梁振英。羅太多番「頂着」,但主持總是抱懷疑態度,結果是你說你的,我信我的。
假如今天再來同一訪問,相信主持人不會問中央「是否」支持梁特首,因為這已成為non-issue(非議題)了。
梁振英地位不穩這個說法(也可說是謠言)在他上任不久已廣為流傳,林鄭月娥作為副手也要在接受訪問時明言她不會是候補者,梁走她也走。這說明了該謠傳的傷害性。「亂軍心」的效果不能說小。
至於大家良好願望的「謠言止於智者」,在一個愚者遍野之地,忘記它吧。再堅持這想法只會令你變成鴕鳥。
「先安內,後攘外」
中央闢謠是否守勢行動?錯!「先安內,後攘外」才是政策之宗。
胡主席5年前用的是「鼓勵香港,澳門各界人士在愛國愛港愛澳旗幟下和衷共濟,促進社會和睦」和「積極支持香港……開展對外交往,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
2012胡主席說的是什麼?有改變嗎?
他在報告中把這兩組字及意念二合為一,寫成為:「促進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在愛國愛港、愛國愛澳旗幟下的大團結,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
行動由「鼓勵」變為「促進」,目的由「和衷共濟,社會和睦」轉為「大團結」。最重要的還是上次只是「反對」外部勢力干預,而5年後的今天已成為「遏制」外力干預。
嘿,對手已付諸行動,我方還能放手不理嗎?
再加上胡主席在一國兩制一段中最後好像無意實有心的「香港同胞……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中央對香港的關注怎能還不清晰?
意思明白了,那又如何擴展為未來政策呢?上文說了,安內成功,自然攘外吧。
「促進……香港同胞……在愛國愛港旗幟下的大團結……」就是未來5年政策行動的綱領。翻譯出來是「人心工程」為必行之路。
「愛」和「恨」兩條路線之爭
看來未來實質議題將會是「愛」和「恨」兩條路線之爭。加個「國」字在後面就清楚晒。
這次不是立法會票源之爭,也不單是政府政策勝負問題,而是回歸時大家好像接受了「我是中國人」的現實。可能大家今天需要再一次想清楚「我是誰」這個問題,也許更要站出來吧。
至於「外部」及內部勢力能否把議題及路線論調改變,那就要看看他們的功力了!
「字裏行間」
讀官樣文章,首要不單是看說了什麼,更要看沒有明言但是否內含暗意。中國人說的「字裏行間」和外國人的read between the lines都是同一意思。
先說明言!
「堅定支持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這是胡主席這次報告所寫的,看來沒有特別,對嗎?
相比5年前上一次胡主席的報告,他當時用的是「特別行政區政府」七字,並無提「行政長官」。大家可說此一時彼一時,曾強梁弱之別。但加進一個名詞後發生了什麼?
先李剛,後王光亞公開發言支持梁振英特首地位,說什麼「換人之說」是胡說八道。這分別可明白嗎。
日前行會成員羅范椒芬接受亞視英文台Newsline訪問(相信是十八大前錄影的),主持人一再追問中央是否支持梁振英。羅太多番「頂着」,但主持總是抱懷疑態度,結果是你說你的,我信我的。
假如今天再來同一訪問,相信主持人不會問中央「是否」支持梁特首,因為這已成為non-issue(非議題)了。
梁振英地位不穩這個說法(也可說是謠言)在他上任不久已廣為流傳,林鄭月娥作為副手也要在接受訪問時明言她不會是候補者,梁走她也走。這說明了該謠傳的傷害性。「亂軍心」的效果不能說小。
至於大家良好願望的「謠言止於智者」,在一個愚者遍野之地,忘記它吧。再堅持這想法只會令你變成鴕鳥。
「先安內,後攘外」
中央闢謠是否守勢行動?錯!「先安內,後攘外」才是政策之宗。
胡主席5年前用的是「鼓勵香港,澳門各界人士在愛國愛港愛澳旗幟下和衷共濟,促進社會和睦」和「積極支持香港……開展對外交往,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
2012胡主席說的是什麼?有改變嗎?
他在報告中把這兩組字及意念二合為一,寫成為:「促進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在愛國愛港、愛國愛澳旗幟下的大團結,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
行動由「鼓勵」變為「促進」,目的由「和衷共濟,社會和睦」轉為「大團結」。最重要的還是上次只是「反對」外部勢力干預,而5年後的今天已成為「遏制」外力干預。
嘿,對手已付諸行動,我方還能放手不理嗎?
再加上胡主席在一國兩制一段中最後好像無意實有心的「香港同胞……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中央對香港的關注怎能還不清晰?
意思明白了,那又如何擴展為未來政策呢?上文說了,安內成功,自然攘外吧。
「促進……香港同胞……在愛國愛港旗幟下的大團結……」就是未來5年政策行動的綱領。翻譯出來是「人心工程」為必行之路。
「愛」和「恨」兩條路線之爭
看來未來實質議題將會是「愛」和「恨」兩條路線之爭。加個「國」字在後面就清楚晒。
這次不是立法會票源之爭,也不單是政府政策勝負問題,而是回歸時大家好像接受了「我是中國人」的現實。可能大家今天需要再一次想清楚「我是誰」這個問題,也許更要站出來吧。
至於「外部」及內部勢力能否把議題及路線論調改變,那就要看看他們的功力了!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