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外素食調味多不健康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18日 21:35
2012年11月18日 21:35
新聞類別
健康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向來很少在外食素,在街外吃飯,都情願吃葷的。那是因為,香港大多數餐館的所謂素食,實在太不濟了。香港式的素食,蛋白質的部分大多是來自大豆和大麥。大豆製品包括豆腐、腐皮、腐竹等。這些用來做些清淡的菜式還可以,但很多時齋館卻硬要加入大量味精、茨汁、菜油等,實在難吃。而源於大麥蛋白質的麵筋,因為質感煙韌,便被拿來模仿各種肉類,衍生出來的一大堆外形和口感均甚牽強的物體,如素雞、燒鵝、牛肉、豬肉、豬耳、叉燒、鮑魚、咕嚕肉、齋翅等,品種繁多,味道卻差不多。而且這些加入大量調味料(如鹽、味精)、化學色素(黃和紅是最常用的)等的素食,很多時還會用不知用了多久的油炸過。肥膩事小,油中含有的有害致癌物質才事大呢!這類素食又不是特別好吃,還不如拿一個真雞髀大嚼好了!


生產仿肉 為迎合偶然健康食客

生產商製造這些仿肉產品其中一個原因也是為了迎合食客,尤其是那些不常茹素,而偶爾想「健康一點」的人。不過,有着「素食」標籤並不等如健康,最好還是遠離這些精製食品。還望香港的餐廳急起直追,認真做些好吃、健康的素食給我們選擇!而在家料理素菜反而不是難事。


西方素肉 經多重化學程序提煉

也不是只有東方人有這種贋品肉類,西方亦有,但因為很多人有麥麩不耐症(gluten sensitivity),他們只能用從大豆提煉出來的蛋白質。提煉的方法是用一種化學熔劑(己烷,hexane)將大豆的脂肪提取出來,剩下的蛋白質再用高溫處理,但脫了水的蛋白質會殘留小量有害的己烷。生產商利用這些稱為「結構性植物蛋白質」(textured vegetable protein,TVP)製成各種形狀的「肉粒」。這些吸水力極強的「素料」可以用於製造各種精製食品,如素食漢堡扒(vegi burger)。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