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政府上場後,多次強調會積極增加住宅土地供應,發展局發言人透露,政府的覓地工作初見成效,包括早前提出檢討已荒廢或破壞的綠化用地,現已完成檢討約60公頃用地,可改為住宅地,較早前提出的50公頃為多;而多幅原作「地區診所」的將軍澳和沙田地皮,亦獲個別部門「開綠燈」,令政府湊夠36幅「政府、機構及社區」(GIC)用地,可逐幅向城規會申請改建為住宅。
雖然距離政府完成檢討2500公頃住宅土地,仍有一大段距離,但發展局發言人指出,目前除了綠化地、改劃GIC用地,政府亦正努力檢討工業用地、廢置貨倉、岩洞等地皮,務求盡快「造地」。
4診所用地研改劃
他強調,一般市民或會對改劃綠化地有戒心,以為政府在改劃農地和破壞生態,但今次完成檢討的近60公頃綠化地,涉及至少15幅地皮,全屬沒有植被、荒廢、已平整或已被破壞的「邊沿」綠化地帶,而大部分地皮屬於政府,牽涉收地的只有少數。
發言人又提到,政府為求令GIC用地靈活運用,早前有要求各部門檢視和「供應」暫不需要發展的地皮,結果獲部分問責局如食物及衛生局,交出4幅原用作地區診所的地皮,先研究發展住宅,待日後政府為該區興建設施時,會提出相應補償。而據了解,食衛局能釋出部分用地,主要是因為剩下的診所地皮可作綜合性醫療大樓方向發展,提升土地效用而不會影響服務。
多為山坡 料可用地更少
對於政府早前公布「空置官地地圖」,揭示目前空置住宅地只剩391.5公頃、鄉村式發展土地則多達900公頃,局方發言人解釋,有關的空置地並不等同政府的土地儲備,當中未有計算不少已批租準備發展的地皮,以及其他如房委會及港鐵上蓋的住宅地。
但發言人同時承認,若只計算391.5公頃空置官地,由於內裏包含不少狹窄路段以及山坡地皮,不能發展為住宅,估計最終可用的空置地會更少,情况並不理想。
數據難確實 不公布土儲
發言人說,近日社會不斷強調希望政府公布土地儲備資料,但事實上難有確實數據,理由是政府將來會不斷造地,另政策和社會的改變亦會影響土地政策,致最終可用土地數量受到影響,故若只公布某一時間的土地數字紀錄,參考性不高。但政府必會按需求,每年公布賣地計劃,並於每季作出更新的賣地表。
明報記者 鄭穎瑩 黃俊鋒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