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按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的說法,中策組有兩項新職能,一是中策組全職顧問高靜芝將統籌約400個諮詢委員會的公職任命,二是中策組開展民意、輿論及新興媒體的政策研究,為此要新增一名全職顧問。中策組介入公職人事和輿論工作,這是一項改變,由於政府未提出完整理據,現階段難以研判這項改變會變好還是變壞,政府有責任拿出具說服力的理據,讓社會知道政府的想法與意圖,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或猜疑。
高靜芝統籌公職人事
根據什麼準則運作?
政府部門的職能隨工作或實際需要增減,原本不稀奇,行政長官、政務司長和財政司長對中策組提出工作要求,增加其職能,那是體現政府領導和管治的一部分,中策組過去不問津的事,不等於現在不可以做,問題是政府要清晰交代,中策組擴大職能,為何對管治和香港有利。
中策組擴大職能後,增加了培養人才一項,具體就是把約400個諮詢委員會約3700個公職任命,由高靜芝統籌。就這個轉變,特首梁振英表示,過去在沒有統籌情况下,往往不同政府部門邀請同一個人同時出任多項公職,要看新做法應該怎樣做。按這個說法,新做法是要杜絕政府部門之間重複招攬人才,若只為這個目的,應該有不止一個選擇,然則為什麼認為由中策組一名顧問負責統籌,就可以解決問題?
邵善波說高靜芝並無任命權,她只會提供意見。然則,日後若有不同政府部門,提名同一個人出任公職,則做統籌的高靜芝憑什麼準則提供意見,認為這個人適合在哪一個公職崗位貢獻社會?若高靜芝「召見」這個人,了解其能力意向,或要求部門提供原因、理據,甚或乾脆「召來」相關部門首長,向他們了解為何一同屬意招攬這個人,則高靜芝與部門之間,算是哪門子關係?
要解決梁振英所說的問題,在政務系統設立一個協調機制,效果可能較佳。例如由涉及公職任命較多的民政事務局統籌,遇有重複提名,則由部門之間協調或交由政務司長定奪。從可以想像的情况,經由政務系統處理重複提名,有更客觀準則檢驗,可以避免出現主觀好惡和以政治傾向劃線的後果。
歷來諮委會公職任命,或多或少脫不了酬庸性質,政府藉此籠絡社會精英,尋求在各個階層支持政府施政。這類公職雖然缺乏實際利益,但是因為掌握政策方向,在地區管理上擁有一定實權,對極欲晉身建制陣營的人士,任命成為重要的政治資產。正因為諮委會公職任命是培養政治人才的平台,由高靜芝統籌,實際上她向梁振英負責,難怪有人聯想到新做法是一項政治工程,目的在進一步壯大建制陣營,擠壓泛民陣營的空間。因此,若政府未能清晰交代「公職人事任命」由高靜芝女士統籌的理據,則陰謀詭計的聯想就會揮之不去。
至於中策組開展民意、輿論及新興媒體的政策研究,按邵善波的說法,政府日後不但參與政策討論、辯論,還會打「輿論戰」,以改變捱打的局面。近期,政府不但動用兩家免費電視台的「免費公共資訊時段」宣傳具爭議政策,爭取市民支持,教育局也就中學每班減人頭的政府方案,在5份報章刊登廣告,用以抗衡教學界的訴求。上述做法,若是為了讓政府的理據更有系統地向公眾表述,有一定道理;但若另有所圖,如像邵善波所描述的新文宣政策,是否恰當,值得商榷。
首先,政府資源龐大,以媒體廣告方式打輿論戰,肯定有優勢,因為在資源方面,無人可與政府匹敵,不過,政府的資源本是民脂民膏,若不加節制的用來打輿論戰,難言恰當。其次,政府推出政策,若遇反對意見,就埋首「打仗」,盲目捍衛政策方案,不願接受箇中可能錯失或不足之處,則與整體社會利益扞格。另外,政府打輿論戰,必然激化社會的對抗氣氛,屆時政府日日與反對派開戰,硝煙四起,鬥字當頭的社會,哪有和諧可言?
政府的新文宣政策將如何體現和推行,尚待觀察,不知道邵善波在箇中擔任什麼角色,若以他前日在立法會的表現,不但無助改善行政與立法關係,政策辯論質素也有每况愈下之虞。
擺事實講道理是上策
鬥爭豈能解決問題?
前日,邵善波到立法會向議員交代中策組增設一名全職顧問的理據,這類解畫,議員不乏刁鑽問題,官員一貫以擺事實、講道理態度,耐心解釋,以理服人,而要說服的人絕對不止是議員,還有新聞界和公眾,很多時候,公道自在人心;但是,邵善波抵不住議員的言辭挑釁,針鋒相對地回應,解畫變成駁火,不論孰是孰非,起碼邵善波未能藉着這個場合,全面完整地交代新文宣政策和公職任命由高靜芝統籌的理據,殊為可惜。
經此一役,政府解釋新政策未收到效果,反而使人有更多疑慮。若這就是埋首鬥爭的結果,則邵善波當日的表現就值得商榷。因為若輿論戰就是要與反對派鬥個你死我活,當日會議的成效不彰和衍生更多猜疑,就是鬥爭誤事的最好寫照。
政府用什麼手法爭取政策得到支持,涉及政治生態的良窳,期望特首梁振英在變與不變之間,拿揑準確,例如他叫停「雙非」,就變得好,公衆廣泛認同;至於涉及中策組的兩個改變,是否恰當,政府應該提出理據說服議員與公衆。政府應該以理服人,而非以力壓人。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