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到老撾(Laos)旅遊,最想去的是石缸平原(Plain of Jars)。
老撾北部川壙省的豐沙灣,有很多巨大的石缸。第一號遺址的石缸平原,星羅棋布,散滿250個巨大的石缸。石缸有大有小,已有2000年歷史,最重達6噸,像一個酒埕,據說:這是神話的朱安王(King Jeuam)的勝利酒杯。
誰在大地留下酒杯?
若有人從高空俯瞰,真會奇怪:誰在大地留下這麼多的酒杯?
其他的石缸也重達1噸,真實的用途是什麼?連考古學家也說不清,成為歷史的一個謎團。
散落的石缸,有圓有方,更有棺狀,有說是釀酒缸、稻米缸,甚至石棺,至今沒有統一的解說。
但見石缸橫七豎八放置地上,有的完好,有的破裂,白色斑點和綠色青苔,沐浴在陽光與樹蔭中,默默無言,見證着老撾的興衰和悲喜。
然而,老撾的歷史和戰亂,遠比石缸沉重得多。
老撾的悲劇在於:百多年來,不斷地被鄰國侵略:法國、日本和美國,戰後滿目瘡痍,至今仍貧窮落後。
美國與越南的戰爭,更波及老撾的石缸平原。
1960年代,美國為遏止北越與老撾結合,通過老撾的胡志明小徑,運送戰爭物資往南方支援北越軍,決定秘密轟炸老撾,轟炸重點之一,正是古蹟林立的石缸平原。
於是,石缸平原變成了戰爭的血地獄,平民走到石灰岩溶洞避難,但轟炸機仍不放過,炸到滿地都是巨大的彈坑。
其中最冷血的襲擊,火箭射入溶洞,死去473名平民,但這只是平原一角,沒有人知道全國死去多少人,只知道美國209萬噸炸彈,落在當年210萬老撾人的土地上。
誰在老撾埋下地雷?
如今,戰爭已結束30多年,美國的炸彈與地雷仍大量遺留在石缸平原,很多農民和孩子誤中地雷,不是死亡,便是殘廢。
這是因為美國的炸彈,在空中自動縱向裂開,釋放出600個小炸彈,像壘球一樣遍地開花。每一個小炸彈爆炸,會散出250粒鋼珠,射向四野的平民,殺傷力非常大。
然而,真正的悲劇在於:部分炸彈沒有爆炸,藏在草叢田野,即使戰爭結束,仍可爆炸傷人。
在戰爭的各種武器中,地雷最是傷天害理,即使戰爭過後,仍在遺禍人間。但老撾貧窮,如何有錢清理地雷呢?
因此,當我踏足簡陋的川壙機場,迎接遊客的宣傳畫,是教人如何搶救誤踏地雷的人。當我到了石缸平原,也有另一幅告示,提醒遊客不可走進紅色的危險區域,而要沿着白色的安全地帶參觀。
走在白色的小路,內心總有點不安。走過彈坑和溶洞,忽然發覺,彈坑的樹木長得特別茂盛,像悼念戰爭的亡魂。
戰爭的烽火歲月,那些石灰岩溶洞,有些曾是醫療站,有些曾是庇護所,裏面有微笑的佛像,默默守着溶洞的大門,見證着那場無辜被捲入的戰爭和犧牲的萬千生靈。
石缸平原以外,另有兩個遺址,一個位於山丘上,有石缸90個,向着遼闊的平原;一個位於稻田間,有石缸150個,牛隻自在地吃草,與古蹟和諧相處。
但見金黃的稻米搖曳,阡陌路上仍要小心翼翼,沿着白線,遠離紅線,因為地雷無處不在,提醒人們戰爭的遺害並未結束。
離開了石缸平原,在路邊的食店午餐,老撾啤酒配牛肉湯粉,悠閒地四圍張望,忽然發覺背後的屋柱,竟由巨型的炮彈殼支撐。
慢慢才發覺,這不是偶然裝飾,而是戰後風景。
由於老撾實在窮困,美國的巨型炸彈殼,是極實用的金屬鋼材。大炸彈可作屋柱,小炸彈可作燈座,橫置可當作花架,熔煉後可作食具,像戰爭的黑色幽默,人們仍與炸彈為鄰,不是深埋的地雷,就是家中的擺設。
誰在人間製造悲苦?
但有誰想過當中的悲苦,擺設帶着老撾人的血淚,荒謬與諷刺盡在其中,但老撾人卻處之泰然。
老撾人多信佛教,朋友送我一本書,說他們相信因果,「前世修來今世受」,因此,他們能忍受人間的悲苦,因為這是前世作的孽;他們也樂於向僧侶布施,因為這是為來世積德。當一切都是前生注定,所有生老病死,所有戰爭離亂,都是生命的因果循環,苦痛過後,仍有盼望。
因此,老撾清晨的街道,常見善心人布施,僧侶在集體化緣,成為老撾的宗教風俗。
每一個人都忍受今生,每一個人都期望來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樣的民族性格,或許源自老撾的地緣政治:四周都被強鄰包圍,歷史遭遇無數的侵略,由附庸國到殖民地,老撾不能主宰自身的命運,只能老實認命,存在總是合理的。
這是一個無聲的民族,像大地上無名的石缸,說不清自己的源頭命運,從何而來,因何而在,往哪裏去,任蒼茫大地,任誰主浮沉。
◆無廟之佛 無佛之塔
美國轟炸老撾的秘密戰爭,大地傷痕無處不在。
離石缸平原不遠的孟昆古都,有一座皮阿瓦寺(Wat Phia Wat),佛祖在一片瓦礫中,眉目慈祥,感動人心。
佛祖本來供奉廟中,但戰火把廟炸毁了,佛祖神奇地存留下來,身體被大火熏黑,只損毁部分手腳,與頹垣斷塹同在人間。
如今,佛祖在荒草中靜靜坐着,背靠蒼天,俯視人間,見證眾生的大悲苦。
美軍轟炸 黑旗軍搶佛
破壞的豈止美國?皮阿瓦寺附近,還有一座豐塔(That Foun),建於1576年。19世紀,清朝的黑旗軍,挖地洞進入塔中,搶走了珍貴的金佛。
如今,豐塔的地洞猶在,外牆早已剝落,塔身雜草叢生,仍掩不住昔日的輝煌。
19世紀的中國到20世紀的美國,豐塔到皮阿瓦寺,佛祖的劫難沒有盡頭,訴說老撾被侵略的命運。
■旅遊十萬個為什麼?
活在地雷威脅中
老撾人最恐懼的是地雷。
地雷無處不在,已成為老撾生活的一部分。昔日戰爭最激烈的地區,學校教如何避免為地雷所傷,政府教人民如何急救,提醒旅客在安全區域行走。
老撾是極貧窮的國家,哪有錢清除地雷?
清盡地雷 恐要百年
1994年,英國清理地雷的機構「排雷諮詢組」(MAG)協助老撾清除地雷,成績顯著。
根據MAG最新年報,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已清理了15,562個地雷,即使按這速度,要全部清除老撾的地雷,恐怕要用上百年。
當地農民為免中雷,很多時驅使牛羊前行,讓動物成為「掃雷器」,地雷害人,也害了動物。
要深入了解地雷對老撾的傷害,可看美國獨立製作人Jack Silberman的紀錄片Bombies《轟炸》,他記錄了美國的侵略和老撾的悲苦。
■旅遊錦囊
簽證﹕BN(O)或特區護照均須簽證(旅客可於老撾駐香港領事館辦證,或抵達瑯勃拉邦後,於機場辦理落地簽證)。老撾領事館地址﹕皇后大道西2至12號聯發商業中心1402室,查詢﹕2544 1186
匯率﹕1港元約兌1035Kip
機票﹕香港無直航班機前往老撾首都萬象(Vientiane),泰國航空經曼谷往萬象約4790港元起(包括稅項及附加費)
交通﹕由萬象乘長途巴士往豐沙灣(Phonsavan)約10小時
文、圖﹕張文光
編輯 方曉盈
美術 SIUKI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