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寫文章散亂 先歸納重點(9-13歲)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21日 06:35
2012年11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兒子念中一,中文作文實在令人頭痛。每次作文,要他達到教師要求的數字,他都只是濫竽充數,其實他點子多,但寫出來總是東拉西扯,別人加插形容詞,他都有用,但用不得其法,結果總是被評為低分。老師叫他多寫,但我看他寫來寫去也沒進步,如何提升他的寫作能力呢?


寫作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透過文字表達看法或心聲。想文章寫得好,多閱讀可刺激和豐富個人思考、吸收後融會貫通以增添寫作所需的素材,而對主題有感覺有認識,就能夠激發心裏的靈感和想法。


多閱讀 培養獨立思考

每篇文章都有一個題目,也就成為文字探討的主軸。寫作其實是自我思考的過程,孩子面對命題獨立思考,抓住文章中心來思考相關的點子,把自己想說的話變成想表達的內容,然後要把這些經過思考的資料寫下來。


寫前先口述 找出每段主旨

因此我建議他在寫文章前用口述的方式把要寫的內容說兩次,家長仔細聆聽,給予適當的意見或建議他找更多的資料,填補那些空缺或不流暢的地方。把每個點子分為一個段落單元,要注意每段都要有主句介紹這一段落的中心思想,然後就圍繞這主句重點,詳細描述,把自己的感受鋪張開來。


然後把這些段落根據文章的中心思想,褒貶清晰,有秩序、有系統地(如按重要性或按時序)歸納起來。最後從頭到尾細閱一次,在不通暢地方加以潤飾,或補充說明,那這篇文章至少能表達出孩子的心聲。


日常訓練 鼓勵分享瑣事

這樣聽起來好像很多工序,要花上很多時間整理,但寫作技巧的確是這樣培養出來,家長可利用日常生活見聞,鼓勵孩子把每天他覺得有趣的一件見聞說出來分享,大家就事情表達意見,或找些相關資料,解開大家感到不理解的地方,然後讓孩子作口頭總結,並記錄下來。在這些階段,先側重訓練孩子觀察力和積累見聞,不必咬文嚼字,說出大綱便可,然後把資料整理、鋪排成一個能完整表達意思的文章。在這基礎上,慢慢加插適切的詞彙以生動方式演繹、分析和表達感受,不必拘泥於字數或形式框架,以寫出真實感情、描寫細緻、語句優美為準。


寫作需要慢慢培養浸淫,只要堅持練習,假以時日,孩子寫作能力一定有所改進。


資料提供﹕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