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地產建設商會昨日正式向政府提交有關住宅買家額外印花稅(BSD)的意見,指有關措施有損香港自由經濟,更不利於發展商收樓重建,並為此提出多種修訂意見。
筆者看到有關文件,內容和相關分析,大家可在本報的新聞版細閱。筆者對其中提及為何近年香港出現樓價高企的困境,商會所作剖析頗感興趣。商會認為,問題的癥結,主要是聯繫匯率之下,令香港跟隨美國長期低息,以及香港長年土地供應不足所造成,但由於聯繫匯率可假定不變,解決樓價問題的正途,只可以是漸漸增加土地供應,其他遏抑需求的方法,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巴克萊﹕中期樓市必現大調整
確實,由於美國不斷印鈔和遏低息率,香港在聯繫匯率下只能「硬食」,令到多年來的資產價格包括樓價長升長有,巴克萊最近一份研究報告便指出,香港的樓價升幅,已遠遠拋離了本地的家庭收入增長(見圖),更形容香港樓市為靠借貸而谷起的「泡沫」(A borrowed bubble)。
巴克萊更以經濟史學家Kindleberger的泡沫理論來分析香港樓市,指已接近亢奮期(Euphoria),中線而言,必會出現重大調整。
說到樓市亢奮,中原樓價指數在連升8周後首度回落,若計入滯後因素,之前的8周升幅,主要反映政府上月底推出額印(SSD)加強版和BSD前的市况,其時樓價確實出現拋物線式攀升,如不冷卻一下,可能很快樓價便升至爆破階段。
打壓住宅 游資轉炒工商舖
不過,當游資亂竄,政府出招遏住宅,反將一些資金引導至非住宅物業市場,近期不單工商舖都屢錄大手成交及短期「摩貨」(未完成交易已轉售獲利),一些資金較少的投資者,則突然對銀碼較細的車位大有興趣,造就了發展商或大業主以高價出售車位的好時機,這會否是樓市泡沫的另一側寫,有待時間來證明。
說到樓市泡沫,筆者最近的新書《樓市煉金術》也有提及,長和系主席李嘉誠也曾在1997年樓市泡沫快爆破時看錯市,以高價投得現時為海名軒的住宅地皮,但最後也安然無恙,度過樓市低潮後,財富更上一層樓,原因是李嘉誠投資或做生意,從不會「去到盡」,所以有能力去守之餘,更有實力在低潮時買平貨,待下一個上升周期到來時大賺特賺。
很多時,人們以為看對市最重要,其實策略和實力更加重要。李嘉誠日前在長江商學院發表演講,雖主要談人生道理,也暗含投資之道。他說﹕「在我眼中,未來跟明天是兩回事,天命和命運是不同的。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未來是自己在一生各種偶然性中,不斷選擇的結果。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一股正面的驅動力,當你把思維、想像和行動譜成樂章,在科技、人文、商業無限機會中實踐自我;知識、責任感和目標融匯成智慧,天命不一定是命運的藍圖」。
繼續大賺或貪勝不知輸 全是今天決定
是的,「未來是自己在一生各種偶然性中,不斷選擇的結果。」其實,樓市升或跌,也是充滿偶然性,就算已進入泡沫階段,也沒人猜到泡沫會何時爆破,但人卻可作出選擇,究竟是在極高位仍盲目看好,還是適度減磅,這些都可以自由決定,而將來繼續大賺或貪勝不知輸,也全是由今天的決定所左右。
巴克萊的報告也指出,現時仍積極入市買樓者,不少是明知息口總有一日回升,也知道泡沫總有爆破的一天,但他們卻都認為自己是聰明人,一定可以在泡沫爆破前先人一步的撤退。真的可以嗎?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