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一些傳媒的詢探,得知港人對美國大選和華裔的反應相當關注,我於是寫出這組報道。本文只集中在華亞裔參政的簡介,包括一些最新的數據。
直至80年代以前,美國亞裔參政機會不多,在高層的都是為亞洲各國當游說者的「兼職」(例如陳香梅),在基層參政的主要是亞洲人聚居地的商戶,不但人數少,更多是為了個人關係的支持,而非政見的結合。何况為了左右逢迎,往往捐贈給雙方的競選者,結果是哪一黨當選,都不對亞裔賣帳。此外,由於最先參選的主要是日裔,其他亞裔多裹足不前。直至愈來愈多大城市裏第二代亞裔增加到相當數目,組織起跨族同盟,開始鼓勵社區參與投票,參與者才從小生意老闆圈子擴展出去,但年輕人多加入民主黨,跟多屬共和黨的商家水火不融,選票每每互相抵消。
局部地區發揮作用 未起廣泛注意
有見於此,一些高瞻遠矚的領導人像吳仙標等,便連結兩黨和非黨派中的亞裔精英,組成80-20選團,要求各黨候選人公開支持亞裔對平等權利的要求。若一方承諾而另一方不承諾,則無論黨派,都發動80%亞裔去投票給承諾者,此舉除了提高對亞裔的注意力,還可望在選情接近地區,產生四両撥千斤的作用。這個運動得到一些候選人回應,以及亞裔中上層人士支持,在全國建立起一定聲望,且強化了亞裔的跨族合作,但迄未能在各地生根。由於事務狹窄和亞裔對政治的疑惑,只憑全國性領導遙領活動,無法在地方上發展出廣厚穩定的根基,也跟各地亞裔組織掛不上鈎,往往成了單打獨鬥。每次大選,亞裔基本上都得在各地重新組織,發動不起來的地區,亞裔便變得默默無聞。以致在2012年大選中,亞裔即使在局部地區發揮了作用,仍未引起廣泛注意。
按人口比率來看,即使數目少的群體,在兩黨票數接近的地區,是足以扭轉乾坤的。在2000年的大選中,佛羅里達、新墨西哥、威斯康星、艾奥瓦、俄勒岡等州,兩黨票差都不及0.5%,亞裔人數則皆佔0.7%以上,當中若有八成投往哪一黨,哪一黨便得勝。當時佛羅里達州的亞裔若有八成人投給戈爾,小布殊便不會當選總統,世局今天會大大不同!
數目少的群體也足以扭轉乾坤
今次奧巴馬當選的一個關鍵,是得到少數民族內絕大部分支持,足以抵消他在白人間的劣勢。亞裔選票投給奧巴馬的達73%,僅次於黑人的九成,比拉丁裔的71%還高。但這主要是亞裔選民本身對個別候選人的臨時選擇,而非民主黨刻意栽培的後果。亞裔選民的確出現了選擇民主黨當總統的傾向:1992年有三分之一投了克林頓的票、2008年有三分之二投了奧巴馬、2012更升近四分之三!可是,最近的調查發現,亞裔中只有41%選民加入了民主黨,而且到了大選前數星期,甚至遲至10月底,還有三分之一亞裔選民未決定投給哪一方!這個唾手可得的果實,居然得不到兩黨足夠的重視。如何見得?一項調查估計:大選來臨之前,只有19%亞裔選民曾被兩黨的助選團接觸過,遠低於全國的45%。大選前幾天,民主黨雖然派出要員到俄亥俄州、尤其是辛辛那提市動員亞裔(包括奧巴馬的幾名華人親信,如部長會議的秘書和當上全國助選團副主席的國會議員),但在全國範圍來說,仍嫌不足。
亞裔人口從2000年到2010年間增加了46%,幾達1700萬,佔全美人口的5.6%。由於有約三分之一未入籍,入了籍的仍多沒參與選舉,目前投票率仍低。亞裔選票雖然在今次大選中只佔全國3%,但今年競選公職的亞裔候選人數空前,他們一定會帶動參與。加上在本地出生和受教育的比率不斷上升,估計到了2040年,投票率會倍增。亞裔的經濟力量不但比黑人雄厚,政治捐款率也比黑人和拉丁裔高,這股在美國內部的新興力量,加上亞洲地區的興起,將會追趕歐洲人對世事的影響。
作者現居於美國俄亥俄州,曾任教授、研究員和行政主管,
個人網址是:http://TomLChung.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