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熱錢攪局 中國「外鬆內緊」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25日 06:35
2012年11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新一輪熱錢來襲,已是不爭的事實。


歐美經濟稍顯好轉,國際資本立即捲土東來,套利熱錢緊盯亞洲,香港、韓國、中國、印尼、新加坡等傳統熱錢「目的地」市場均大受其擾。


大陸「安民告示」

相較於香港金管局高調入市干預港匯、韓國提出風險警告,大陸官方卻於近日發出「安民告示」:熱錢回流壓力尚不明顯。官方列舉5大因素,稱人民幣匯率連升並非單純熱錢所致。


其實,這種告示本身已說明熱錢令中國官方警惕。縱觀近年歷史,國家外匯管理局,這個英文縮寫為「SAFE」的外匯政策主管機關,通常在熱錢進出至警戒線時以「相關負責人」身分出面「安民」。如去年7月,外匯局剛剛表態「未發現熱錢大規模流入」,卻又在8月的分局長會上透露「下半年仍將高壓嚴打熱錢」的資訊,顯示官方風格一向「外鬆內緊」:一面對外安撫,一面暗自嚴控。


熱錢添堵「轉型」

實際上,中國應對熱錢已有常年經驗,並不缺乏應對措施。但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的敏感時期,熱錢大規模進入將肯定為經濟轉型「添堵」。


此間專家指出,首先,熱錢大規模進入,會導致中國去年以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面臨功虧一簣風險。由於中國對資金進入仍有嚴格管控,這些套利資本往往熱中於進入相對容易且回報較高的房地產市場,可能再度推高已經略微平抑的房價,令房地產市場伺機反彈,引起民聲抱怨。此間已有專家疾呼,「絕不能讓熱錢抄底中國股市和房地產」。


再者,儘管內地物價升幅連續下降,但通脹壓力猶存,產能過剩風險積聚。熱錢如通過經常帳戶進入中國,很可能推高物價,對製造業也非好事。


此外,大量國際資本流入中國,使中國外匯市場上供過於求,央行將被迫在市場上不斷干預,壓縮了貨幣政策空間,很難騰挪出精力和手段,加大貨幣政策與經濟「穩增長」配套的難度。


官方「攻守兼顧」

自10月下旬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即期市場上已經16次「漲停」,是匯改7年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官方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也呈現近來少見升勢。此間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官方自9月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以來,已經表現出「攻守兼顧」的勢頭,並不缺乏警惕心和手段。


今年中國貨幣政策操作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慎用存款準備金和利率工具,極其頻繁的採用逆回購手段,調節市場資金規模。對此央行行長周小川也曾公開表示,這是因為逆回購「靈活」且「操作期限短」,從而在外部熱錢流量不定的情况下,成為央行屬意的貨幣政策手段。


當前,中國央行或採取配套手段緩解資本流入壓力:加大公開市場的操作力度、對冲流入資本的外匯佔款、阻止資本的大規模流入等。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