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香港熊出沒 追蹤社區足跡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25日 12:00
2012年11月25日 12: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全港18區各有不同的歷史發展和社區特色。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舉辦的「18區玩具形象DIY設計比賽」,讓來自各區近百名中學生發揮創意,設計了18隻展現各區特色的大型玩具熊。

 

   18隻五呎高的玩具熊,原身是白色素體模型,出自本地玩具設計師的創作。參賽的學生須發揮創意,運用顏料和配飾,在八小時內為玩具熊即場著色,創作一款可以代表所屬社區的作品。

 

   離島區的作品,便以自然景色和著名景點,包括大佛、昂坪360纜車和青馬大橋等作為設計概念。另一隻玩具熊身上繪有新光戲院、太古坊、英皇道和春秧街的情景,都是港島東區的特色。至於代表中西區的玩具熊,正面戴着有「HKU」字樣的畢業帽,面上繪上山頂纜車、舊立法會等地標式建築物;背面卻截然不同,以黑色為主調,配襯蘭桂坊和煙花的畫面,展現中西區日與夜的魅力。

跳出框框  小熊變大仙

 

   黃大仙區的玩具熊更特別,中五學生陳穎琛為玩具熊穿上道袍、蓄了長鬍子,化身為可愛版的「黃大仙」,背後則畫了獅子山、志蓮淨院和鑽石山的景色,作品在比賽中贏得亞軍。

 

   陳穎琛構思設計時,充分利用了黃大仙區得天獨厚的條件。「黃大仙是一個比較有優勢和特別的名字,與其他社區不同,黃大仙本身就是一個人物,為何不直接將他的樣子放入設計呢?」

 

   為了尋找黃大仙的「真面目」,從未到過黃大仙祠的陳穎琛上網搜尋黃大仙的樣貌、造型和特色,將其融入玩具熊的設計。她表示,玩具熊的面部表情要細緻刻劃,包括鼻影、眼肚、眼影等部分都要有立體感。

 

走入工業區  表現精髓

 

   脫穎而出的冠軍作品是觀塘區中六學生陳麗婷所創作,以黑白漸變的主色調,來表達觀塘區從昔日的工業區蛻變成藝術設計新天地的過程。

 

   陳麗婷走進觀塘區尋找創作靈感,發現以前的工廠大廈已逐漸轉型,有不少藝術工作者進駐,開設畫廊、設計室、小型展覽和工作坊等,這些都成為她的設計主題。

 

   由玩具熊的足踝開始,她繪畫了一個接一個的齒輪圖案,模仿昔日工廠內的機器運作;再由下而上,在齒輪上加上年份,例如1970和1980,象徵年代的齒輪將觀塘區不停地向前推進。頭部和背部展現的藝術設計,包括面譜畫、噴漆圖案和抽象畫等,亦表達一種期盼,就是觀塘可以繼續發展成為多元化的藝術社區。

 

   有別於其他色彩繽紛的參賽作品,陳麗婷只用了黑白色繪畫整個玩具熊。她表示:「這作品只是踏出藝術設計的第一步,希望有更多喜愛藝術的人,替小熊添加更多色彩。」就像更多藝術工作者,為觀塘加添藝術色彩一樣。

 

   負責評審參賽作品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基礎設計學系講師黃毅之表示,雖然參加者都是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中學生,但他們極具創作才華。今次的比賽可啟發他們的創意和設計天分,並可教導他們立體設計的知識,以及讓同學們加深對社區的認識和歸屬感。

 

  「我相信他們花了很長時間蒐集資料,而作品本身都能準確地表現各地區的特色,包括飲食、娛樂、文化和經濟等題材。」

 

   這些玩具熊11月29日至12月7日在荃灣愉景新城展出。12月12日至2013年1月5日移師到中環港鐵站,並會在1月7日至10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香港玩具展2013」中展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