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許寶強﹕解讀香港政治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26日 06:35
2012年11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圍繞中港矛盾、法治危機、長者津貼、同志平權的論爭,再次觸動了香港核心價值的關注。然而,關於核心價值的論述,往往聚焦於對民意的解讀,也就是從認知的層面出發,嘗試掌握本地民眾的觀點或看法,例如宣稱主流價值仍然是「功利家庭主義」或實用主義,卻鮮有從民眾的情感層面切入,以捕足瀰漫於社會的核心情緒。


特首僭建的14頁交代,仍然無法釋除公眾的懷疑,說明了依賴修辭巧語的公關說明,完全沒有能力認真回應社會的集體感受。而在失業率偏低、物質生活相對有保證的年代,反高鐵國教、抗水客雙非、求同志平權、支援李旺陽、保衛新界東北等民間運動以及相應的批評此起彼落,也印證了影響政治參與的因素,並非僅是狹隘的個人或家庭的物質利益關注,而是建基於更廣泛的社會關懷,當中包括恐懼、苦悶、怨恨和憤怒等豐富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政治的基本因素

為什麼不少港人會對似乎離香港日常生活頗遠的事件,包括李旺陽和六四,仍然念茲在茲?如何理解反粗口擲蕉、求君子淑女近年會成為公共政治的訴求?反高鐵反國教又為何能吸引數以萬計港人遊行集會?要回答這些問題,也就是理解本地的政治動力,僅根據民意調查,從中分析大眾在認知層面上的觀點或信念,顯然並不足夠。因為,當代很多政治活動往往由政客或民眾的情感推動,如對外族的厭惡或對政權的憤怒,甚至願意參與理性的政策辯論,建基的也是一種渴望或欲求講理、抗拒非理性的情感。我們因此需要進一步探問:在當代香港,是什麼樣的「集體情緒」,支撐着類似「核心價值」這些抽象的信念,以至催生各種政治行動?


對自由、法治的重視及李旺陽和六四的關注,與後九七的政局變化下,港人害怕失去這些普世價值的情感不無相關;對博愛、共融等價值的相對輕視,建基的或許是看透世情、恥於高談理想的犬儒心態;執著於務實理性,以至樂於高舉反粗口反暴力作為競選口號,大概源自現代文明工程打造出來的潔癖和厭惡野蠻等情緒;反高鐵反國教所觸動的,應是對未來的生態和我們下一代的生活環境的擔憂,以及對中港政權、工商巨富的貪得無厭的憤怒。這些恐懼、虛無、厭惡、憂慮和憤怒等情感,正日益成為當代香港政治的核心情緒。


恐懼與怨恨

——民粹政治的情緒基礎

因此,僅嘗試識別民意,以找出香港的核心價值內容,仍然無助我們理解各種政治參與和社會動員的驅動力。我們或需要從核心價值的討論,轉向捕捉潛藏於政治行動背後的難以捉摸的集體情緒。


「民粹」愈來愈成為描述香港政治的關鍵詞,但其意思卻愈來愈空洞矛盾。空洞之處,在於「民粹」一詞裝載了各式各樣的行為訴求:或等同所謂福利主義,或泛指所有「聲大夾惡」的行為,又或是指順應「不理性」的民意等等;矛盾在於,當論者政客用這種意義下的「民粹」指評他人時,自身的行為主張往往同樣甚至更為「民粹」。例如,最近有關長者生活津貼的討論,指摘「泛民」民粹的政府和建制政黨,不僅不追求仔細、認真、理性的政策辯論和廣泛諮詢,反要求匆匆通過議案,好讓長者能盡快享有「福利」!相對於堅持拉布及甘願違反「民意」,甚至要求部分長者不要太自私的議員,誰更順應「不理性」的「民粹」要求?


這些自相矛盾和語詞的空洞,正好反映了民粹政治操作的一個特點——建基於情感欲望,而非理性邏輯。如果說近年香港確是民粹氾濫,那麼其根源,恐怕正在於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