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以來,人民幣新增貸款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佔比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10月份數據顯示人民幣貸款佔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已經下降到39.16%。與此同時,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淨融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銀行貸款下降 融資流向發債
大批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信託、理財、租賃等影子銀行體系,以及日益壯大的資本市場,逐漸對商業銀行的傳統存、貸業務形成了分流趨勢。更多的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在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同時居民儲蓄存款也由於理財渠道的拓寬有所下降。
「脫媒」(即不再倚靠銀行等中介機構)最早出現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條例的限制使得存款不再經過銀行等金融中介,而是直接流向貨幣市場。從60年代到80年代,美國出現了三次比較嚴重的「脫媒」現象,導致商業銀行所佔信貸市場份額大幅下降。
近年來中國央行開始公布社會融資規模指標,金融脫媒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發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現象和事實。
然而,與美國不同,中國金融業一直以來處於銀行業主導的狀態下,某些系統重要性銀行規模龐大,長期以來受到來自政府的隱性保護。在金融脫媒的過程中,中國銀行業並沒有犧牲太大利益,受損程度較為有限。
金融脫媒 銀行受損輕微
以債券市場為例,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相比,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託管量佔整個債券市場的九成以上,已經逐步確立了債券市場的主板地位。銀行在大型企業貸款中的流失,絕大部分可以通過債券承銷和購買債券得到彌補。儘管大型企業的融資渠道不斷從銀行貸款轉向企業債券,但商業銀行也因此在企業債券承銷中賺取了更多的承銷費用,同時,作為債券市場最主要的投資者,商業銀行也通過持有大型企業債券獲取了可觀的票息。
此外,在理財產品等資產管理領域方面,銀行業也擁有銷售渠道方面的絕對優勢。雖然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面臨分流,但其理財產品的銷售,以及通過代銷基金、信託、保單而收取的代銷費用已足以彌補其存款方面的損失。
可以說,對於銀行而言,傳統業務的侵蝕伴隨着中間業務及表外(指資產負債表之外)業務的不斷擴展。這部分資金雖然沒有以存貸款的方式表現出來,但是仍由銀行掌握,「體外迴圈」實際上變成了「銀行體內的外迴圈」,最後盈利和業務量仍留在銀行體內,只不過是將風險從表內轉移到了表外。金融說到底研究的是資金配置的問題。因此,融資方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何種融資方式的效率更高。
資金配置效率低 隱藏風險
在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配置效率並不比銀行更高。股票市場上,上市公司欺詐醜聞時有發生,資訊不透明使其淪為圈錢工具。在債市方面,發債規模量大、增長快,但從未出現債務違約案例,違背了真正的市場規律。在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金融脫媒的過程中,資金配置效率並不高,且蘊藏了巨大的風險陷阱。
銀行業有別於其他金融機構及資本市場的特點在於,其在客戶甄別和風險控制方面有着自己的專業優勢,能夠合理有效地配置資金,這是銀行業賴以存在的基礎。反觀美國的銀行業,並沒有因為金融脫媒的影響而逐漸消亡,反而由於創新和改革獲得新的發展,在國際銀行業中保持了最強的實力。因此,金融脫媒對於銀行業來說即是挑戰也是機遇,只有積極進行業務創新,轉變經營模式,銀行業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穩步勝出。
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