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瑋康﹕伊斯蘭文化與德國政治右翼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1日 06:35
2015年07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今年的新年賀辭,特別勸喻市民大眾,不應該參與政治組織 PEGIDA(Patriotische Europaer gegen Islamisierung des Abendlandes,中文直譯「愛國的歐洲人對抗西方世界伊斯蘭化」)的活動。一個成立於2014年10月的政治組織,短短幾個月受德國政府注意,因為PEGIDA反伊斯蘭文化的主張,與政治極右組織例如新納粹黨的排外的想法接近,所以政府才出聲警惕市民。雖然如此,PEGIDA的勢力並無消退。差不多每星期在各大德國城市都有遊行,以東德地區的規模最大,每次都有過千人參加,人數固定增長。要理解PEGIDA,我們不得不由德國的伊斯蘭文化開始說起。


首先是難民政策問題。現時德國境內有頗多來自非洲、中東的政治難民。他們來德想尋求政治庇護、申請入籍。審核期間出於人道理由,難民可以獲得免費住屋、零用錢;政府也為他們安排德語課程,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德國社會。雖然這些不算是福利,但已使很多德國市民不滿。為何政府對難民這麼好,對國民反而照顧不夠?事實當然並非如此,德國政府支援國民的措施絕不可能少於難民。但難民政策都未必令到德國民眾反伊斯蘭文化,最多只是反難民。最大的問題是,德國境內的移民有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出現,而且干預公權力運作。


典型例子就是2014年9月北萊茵——西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內幾個城市的伊斯蘭教法警察(Sharia Police)。這些教法警察其實是德國的阿拉伯移民,屬薩拉菲派成員,也即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他們的做法類似伊斯蘭國家的道德警察,提醒民眾注意行為,女性要戴頭巾或面紗,男女情人不可在公眾場合太親密。伊斯蘭教法警察於晚上在酒吧、賭場等娛樂場巡羅。如果看到外表似穆斯林的青年,法警會上前勸阻。他們強調飲酒、賭博、聽西方音樂違反伊斯蘭教法,會說服青年人遵守教法。伊斯蘭教法警察也獲得德國拉菲派的領袖擊節讚賞,認為是把德國全面伊斯蘭化的重要活動。德國政府對這種無視法律、私自執行公權力的伊斯蘭教法警察大為憤怒,已勒令全面捉拿伊斯蘭教法警察。這種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行為,尤其是把德國全面伊斯蘭化的要求,已惹起很多德國市民反感。


德國抗拒阿拉伯人的勢力已成形

這些阿拉伯移民在德國的生活,似乎無異於阿拉伯世界。他們很多都堅持原有的宗教生活方式,意欲在不同社區修築清真寺;又拒絕學習德文,不願意融入社會。德國政客Thilo Sarrazin 於近年批評很多德國社會整合政策根本失敗,認為德國已患上「伊斯蘭恐懼症」。他甚至清楚說明,伊斯蘭不屬於歐洲。雖然他的言論受其他政黨批評,認為是種族主義,但卻不乏支持。PEGIDA的出現,已證明德國抗拒阿拉伯人、伊斯蘭教的勢力已成形。


PEGIDA經常在facebook報告最新動向。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他們的活動地域。雖然他們號稱全國各大城市每星期都有遊行,但他們大多只會發布在德累斯頓(Dresden)的照片,有過千人參加。眾所周知,德累斯頓是新納粹的大本營,而無獨有偶PEGIDA又在該市成立。後者極力澄清,其主張與新納粹完全不同,絕非種族主義,只是旨在保護德國文化。雖然如此,但兩個組織在同一城市,PEGIDA的主張其實也與種族主義暗合,它與新納粹的關係可想而知。所以在德國政府眼中,PEGIDA正是政治右翼勢力再次抬頭的警號。與歐羅、歐盟的解體與整合問題相比,政治右翼勢力於現時歐洲困局只是小菜一碟。但參考兩次大戰前的歷史,一旦經濟衰退出現,政治右翼勢力便易與民怨結合,形成所謂愛國排外的法西斯勢力,極權政治隨之出現。


作者是旅德學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