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中央救市港股大跌 股災是一場瞎折騰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9日 06:35
2015年07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央出手救內地股市,連日所見效果有限。內地股市尚未穩定之際,餘波所及,竟然「救出」個港股股災。昨日港股一度大跌逾2100點,收市跌1459點,以恒指點數計算是歷來第四大跌幅。股災對本港而言並非新鮮事物,不過今次怎樣收科,卻是本港最無法自主的一次;因為本港今次股災,乃中央挽救內地股市而殃及,檢視迄今中央的招數,與本港熟悉的「市場決定價格」的客觀規律,完全是另一回事。由於中央招數難以猜度,本港投資者應對這次股災,只有4個字:自求多福。


當局救市無可非議

措施操作值得商榷

內地股市成災,是一場折騰,而且是瞎折騰。今年3、4月間,數據顯示內地經濟勢頭好轉,而就在這個時候,內地股市被賦予透過強化集資功能,發揮解決公司債務和提振經濟等職能;自此,財金官員與官方喉舌一再唱好股市,並鼓動民衆買股票,股民心領神會,積極回應,民間資金大舉投入,股市因而火紅而狂飈。官方蓄意催谷股市,動機不明,本來就為市場埋下隱患;另外,內地民衆響應中央、服從指揮,比較容易就號召起來,只是大量股民同時啟動、民衆爭相加入股民大軍行列,順境時可起衆志成城、推動股市上升之效,稍有風吹草動,股民大軍潰散,相互踐踏的場景也甚為慘烈。今次內地股災,正是這種情景的寫照。


股市持續下跌之後,為免出現災難局面,中央出手救市,本屬無可非議,舉世各國政府類似例子多的是,只是內地一些救市措施,有人以「匪夷所思」來形容。例如當局倚重券商,要它們出資出力成為救市主力,券商出於自願抑或強制授命為之都不重要,失着在於救市宣告中,明言券商合資1200億元作「子彈」只購入權重股的ETF,上證指數到4500點之前不會沽出等等。當局或許認為打開口牌可以強化股民信心,可是股市的殺戮戰場實質,在大幅波動中的每一個股價上落都是一場戰役,券商救市的高透明度,在市場會成為交易對手擇肥而噬,或是全身而退的路線圖。若以為接貨就可以穩定股民信心,3日所見,這個算盤並未打得響。


又例如,這次股市大波動,一些上市公司以停牌「自救避險」,昨日上海和深圳兩地股市就有近1500家公司停牌,佔兩市成分股總數超過50%。這些公司停牌都得到監管當局批准,數量之多,即使是上市公司主動提出,但是監管當局容許這樣做,不無默許之嫌。就單一股票市場,千計公司停牌避險,不僅是內地首次,在舉世股票市場也算得上是一大奇觀。在大跌市,投資者損失慘重,有逃生門十分重要,因為可以選擇止蝕離場,可是停牌封堵逃生門則犯了市場大忌,挫損了投資者的信心;昨日A股沽壓龐大,連保護目標的權重股也顯著大跌,正是反映這種情緒。另外,滬深兩地股市逾半不能買賣,這樣調撥出來的價格,實際上意義不大。


大批公司停牌,對整體市場帶來新的流動性風險。現在人為地延長了風險釋放,不過在復牌之時會形成風險集中釋放,屆時將對市場構成二次衝擊;延長了市場危機,而停牌公司在復牌時仍會受到衝擊,不可能倖免於市場的大調整。可以說,停牌操作宛如掩耳盜鈴或鴕鳥埋首沙堆,只是自欺欺人之舉;不過,內地市場人士和股民以「業界良心」或「自我救贖」形容停牌公司及其舉措,語多肯定,反映他們對股市的認知,與外部世界差之甚遠。


偏離市場自食惡果

須防系統風險形成

每逢股災,投資者是否對前景有信心,十分重要,所謂「信心較黃金更貴重」。內地當局一應救市措施,不能否定意圖在「信心」二字做文章,只是實際具體操作時,不但未收到效果,反而更使股民失去信心。券商和停牌操作,引致股市愈救愈跌的結果,最能夠說明這一切。救市以來,當局一再強調絕對不容許出現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只是中央愈捲愈深,市况未見起色,風險則有擴散之勢。單就券商的角色和作用而言,它們的股價狂跌,若有券商陷身資不抵債困境,在雪球滾動下,會否觸發當局擔心的風險,已經成為現實問題。


中央救市心切,毋庸置疑,力度剛猛顯示下了大決心,只是檢視整個救市方略,透析着不夠內行、外行味道濃烈,主要是未按股市屬性和運作特質而行。股市予人信心,最重要是按客觀規律辦事,讓無形之手調節市場,經由客觀市場調節出來的價格才是真實價格,投資者才會有信心。由當局有形之手調撥出來的價格,等同官價,在股票市場缺乏認受性,不會得到投資者的認同信任,而這樣的市場十分脆弱。迄今所見救市措施,都突顯了中央的角色和力度,市場的角色和職能被淹沒了,這是觸犯了股市之忌。現在或許是當局重新思考和部署的時候,使內地與香港股市重現市場生機,不用繼續受折騰。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