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自從小弟十多年前開始從事廢木藝術創作以來,有兩個問題時常被不少朋友問及——「你點學木工㗎?」「你啲卡板點嚟架?執?喺邊度執呀?」
第一個問題很易回答,筆者從沒正式學過木工技巧上的事情,只是自己按着創作上的需要去揣摩,加上看書和最重要的動手嘗試,經驗便是如此的累積下來;因此我從不會班門弄斧,無論寫作和教學上也強調只是分享自己的一些經驗而已,正如上期和大家分享的各種學藝方法,報學工作坊也好、看書睇片去學也好,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動手試試。
至於第二個問題,似乎有不少有趣的事情可和大家談談,其實材料不一定是買回來的,你我身邊都有不少呢!
卡板邊度有得執?
不用錢買而且厚實得來滿佈斑駁有型的痕迹,是筆者當年於中文大學躊躇着畢業創作時,看到一堆卡板後的即時反應,第二個反應就是抬了其中一件卡板到雕塑室去嘗試創作。若不是早陣子雨傘運動其間,很多卡板被人家拾來建構成路障的話,大家或沒留意過,身邊每天也可能遇過被棄置的卡板。因卡板的主要用途是承載較重或較大型的物品,以方便運輸,當貨物被接收了、貨車駛走了之後,卡板便往往成了似乎沒甚用途的垃圾,或瑟縮在街頭巷尾,或被堆放在一起,等候垃圾斗車的來臨,繼而成為每日堆填區數以噸計的負擔。所以愈是有貨物搬運的地方,例如工廈、地盤或街市左近,便愈大機會撿拾到卡板,以小弟在火炭租用了超過十年的工廠大廈為例,每天在貨台被棄置的卡板何其多,保安嬸嬸們更早已看慣筆者去執卡板,每每肉緊地告訴我哪兒有好貨色呢!
「搵食工具」 問清楚先好拎
不過,要提醒大家,堆放在一起的卡板不一定可以隨便拿,最好先問問在附近工作的師傅,否則分分鐘被視為賊,例如油麻地果欄一帶附近,雖也時常卡板滿街,但大多不能拿,因為是晚上人家搬運一箱箱沉甸甸的水果時必要的工具啊!
卡板點樣拆?
好不容易在云云卡板中揀到心頭好之後,接下來就是該如何處理,第一樣要留意的,是不要隨便把卡板拆散,因其結構如果仍是堅實的話,盡量保留其實淨的位置才是聰明的做法,先三思而後行,畢竟把卡板搬回來已經不容易。到真要動手拆之時,要看手邊有什麼工具,如果不想花費太多去買電動「老虎鋸」的話,最起碼也要一個羊角槌和鐵筆,單憑一個開餅罐蓋的螺絲批,不單極為費力,也容易拆爆木板,事倍功半。本文分享小弟常用的幾個方法和小貼士,若嫌相片未能解釋清楚,可在網上搜尋「How to dismantle a wood pallet」,各方高人皆有千奇百怪的方法可供大家參考,當然,看似輕鬆的過程,若非親身經歷不知難。
執嘅木vs. 買嘅木
看到這裏,或有讀者會覺得既然拆卡板又麻煩又辛苦,何不到木行買木算罷?沒錯,有錢看似使得鬼推磨,但偏偏一般能容易買到的木材,多數是夾板,沒甚紋理可言,更遑論滄桑的味道和獨一無二的痕迹,經過搬運和時日的洗禮,留在卡板上的刮痕、釘窿、戳印和色澤的變化,絕對不是花錢便能得到。然而,卡板本身多以質素較參差的雜木或松木製成,加上板的厚薄粗幼不盡相同,使用起來時相對花工夫,也要塗上適當的防蟲劑和保護漆方較耐用和易打理,因此要選擇執回來的木還是買回來的木,只能老套地答——見仁見智囉!同埋睇吓係用嚟做咩啦!
廢?唔廢?
讀文科的朋友們,可還記得中國哲學家莊子對「有用」、「無用」的看法?其實東西本身並無「廢」與「唔廢」的分別,只在於我們能否找到箇中的價值和意義。先莫說北歐或西歐國家,就是鄰近的日本、台灣等亞洲地區,在減廢和想辦法運用廢棄物料的發展上,都遠比香港進步,原因之一,是我城的主流價值觀及政策,從來都只向泡沫炒賣或旅遊服務等「有用」的界別傾斜,科研創意藝術等就是「無用」的類別,致使我們面對即將爆棚的堆填區,也一籌莫展,只能以焚化來治標唔治本而已……
後記
小弟不是環保狂熱分子,想當年開始以回收的廢木卡板創作,也只屬機緣巧合,全沒想過廢木的環保問題;但當看到愈來愈多的東西被視為沒用的廢料時,既引起筆者思考「有用」、「無用」的意義,也從不同的資料和親身經歷中,看到香港在廢物處理的問題上是何等落後和官僚。與其等待政策上的推動,倒不如由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開始,從生活習慣、消費模式,以至重新想法子去運用這些物料等等,或許短時間內不會有很明顯的成效,不過意識上的潛移默化,有時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今時今日的香港,會運用回收材料來進行藝術創作或設計的人也比十年前多了,你會是其中一分子嗎?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http://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圖/ 天仁
編輯/洪慧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