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灣仔 彩色街角長青網文章

2013年08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8月25日 06:35
2013年08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她是個日本人,二○○六年隨比利時的丈夫來港,今年快要拿三粒星。雖然家住火炭的高樓大廈,她說,若可以選擇,她好想試試在香港的舊區,住住唐樓。


古古舊舊,溶溶爛爛,從新式大廈上向下看,唐樓群看起來總像蒙上一抹灰塵,灰灰沉沉。這天,她拿起筆和紙,帶我在灣仔畫藍屋——原來,這些年她一直畫香港的舊建築,還辦了畫展。畫裏的灣仔,總是色彩繽紛,我難以置信,四處張看,原來現實裏的灣仔確實燦爛,藍屋、排檔、深紅的北帝廟、莊士敦道街角的七彩大廈……只是沒想到,最近茂蘿街的綠屋活化後,竟褪色了。


山口潔子是中大歷史系講師,老家在日本,最初來港幾年,還未知道會長住下去,對香港沒多感覺。後來丈夫決定長駐,她當然嫁雞隨雞,最不習慣的,原來是沒有了被歷史感包圍的感覺。於是,她決定要好好認識這個她居住的城巿,從一切有香港特色的地方開始。不難想像,她畫的,有維港、鬧巿的招牌陣,不過,還有更多的是舊廟宇、舊唐樓、舊村落。我問她,是否對歷史建築特別鍾愛,她說,舊建築自然有一種本土的感覺,有歷史的地方,關於人的故事也多,新建的高樓大廈,無論如何花巧華麗,在任何一個地方建其實也可以,沒有與所處地方相連起的獨特性。


繪畫歷史輪廓

我們不是不知道哪裏有幢舊建築是文物,只是大多走馬看花,路經的時候,抬頭一看,哦,然後又匆匆趕往自己的目的地。駐足仰望,移步找角度,然後看着實物一筆一筆把建築繪成畫,騎樓頂有沒有吊扇、什麼窗戶形狀配什麼窗花圖案,山口潔子看建築比我們要仔細很多,建築的輪廓、周邊的店舖和建築,她都一清二楚。


山口潔子曾畫過洪聖古廟、和昌大押、莊士敦道街角,還有最新完成的藍屋,還有即將會動工畫的北帝廟。沒錯,灣仔是個充滿歷史的舊區,在英軍登陸的一八四○年代,灣仔差不多與中上環同步發展,是普通華人百姓居住的地方。在原本位於皇后大道東對出的海岸線,向北伸延的地方很早就填海建樓,歷史遺蹟很多。千禧年後,當中環金鐘的商業地皮飽和的同時,政府看中鄰近的舊灣仔,大事規劃保育,由即將被發展商易名為囍歡里的利東街開始,灣仔的保育事業每次都是人們批評的對象,例如舊灣仔街巿上蓋豪宅,禮貌的山口潔子雙手按着嘴巴,不敢批評,只道「我從未在其他地方看到這種『保育』」。


不要幢幢都拆

可是,難道香港的保育項目,全都是怪胎?抑或,要全個區域保育起來,一幢也不拆,才叫做合格?「要整個灣仔保育,需要有很嚴謹的政策配合,現在說已太遲。好像日本,有些保育做得完整的歷史區域,甚至連建築物或招牌的顏色都有限制,黑、白、灰、啡,連麥當勞的招牌也要配合,紅黃變成啡白,在香港,似乎並不可能。」她期望,舊建築至少不要每幢都拆,她常遇到的情况是,畫完的景象,不久又消失了,通常都給賣掉來發展住宅。山口潔子常說,她雖然很快便可以申領身分證,但未懂得說廣東話的她始終不敢說自己是香港人,認為自己沒資格批評香港什麼。但她疑惑,重建舊樓的原因總不外乎住宅單位不足、政府有額外收入,「香港差不多是全球最有錢的政府,根本毋須用這些方法賺錢」。至於無地起樓,她說她就看見很多住宅根本無人住,「有些外國公司的人,短期駐港,他們被發予的單位根本不會住,在香港短留一會便又飛走一段時間。新建的豪宅那些,究竟有幾多單位是住人的?人人等升值又轉手,連找租客都不用。」


莊士敦道街角

鬧市中看見彩虹

在莊士敦道與灣仔道之間,一個人來人往卻沒幾人會注意的街角,在山口潔子眼中,這裏是她很喜歡的一個「景點」,還把它畫了下來。「你看,這雖然是高樓大廈,二十多層,翻新時被髹得七彩繽紛,配襯莊士敦道上滿滿的霓虹招牌,這就是香港。」這幢中匯大廈,數年前還是殘殘舊舊的,今天仰頭一看,換上了黃色、粉紅色、藍色,的確是在香港難得朝氣勃勃的街角。


藍屋

舊建築仍然活着

這幢位於石水渠街的著名古舊建築,為豐富灣仔的顏色出了一分力。外牆之所以髹上藍色,相傳是當年粉飾外牆時,剛巧政府某部門用大量用剩的油漆。藍屋未建以前,原是華佗廟,二○年代改建成唐樓。現在藍屋仍有住戶,雖然山口潔子較喜歡歷史建築開放給巿民,不過,她說這總比被荒廢好。


山口潔子每遇到值得畫下的,就停下腳步畫草稿,然後回家上色,可以賣上幾千元的畫作,三兩天就完成。


和昌大押

電車駛過,歷史風景

山口潔子畫和昌大押時,躲在修頓球場的觀眾席上勾畫外觀,注視建築物良久,對它的認識隨時比我們本地人還要深刻。我問她,它和其他已活化的歷史建築有什麼不同呢?「它的位置很好,坐落在電車路上,電車作為香港其中一種象徵符號,在和昌大押前駛過,是一道很有歷史感的景象。最難得的是,從對街看過來,由於沒有高樓大廈阻礙視線,仰望能把整幢建築物收入眼簾,是香港少數能這樣欣賞的歷史古蹟。」


山口潔子認為,雖然連香港人也不認識這建築物,當然有點可惜,但這已算是成功的保育例子,「至少裏頭是人們可以進去的地方,無論食肆的食物價錢如何,都是與人們生活有關的活動」。她對歷史建築活化用途的這種底線,是建基於她對尖沙嘴水警基地改成超高檔商場的反感,「都是賣珠寶金表的,它根本不是為本地人而存在,誰會在閒逛時逛進珠寶店?」


灣仔街巿

活化壞例子

山口潔子一走到舊灣仔街巿,就嘆息這是一個令人很震驚的壞例子——把原有的街巿形狀保留,外牆重新以現代手法裝飾,上面還蓋了豪宅,她說,這是「超級資本主義」式的保育,完全不明白為何政府要這樣對待一個歷史建築,「香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之一,它無需要與發展商在活化如此妥協。灣仔街巿現在看起來很空虛,失去了靈魂」。


銳鷹鏡畫

等待的手藝

山口潔子與灣仔的緣分,由她的畫連起來。她常畫畫,見到什麼好看的都畫下來,業餘來說,產量實在不少,差不多每星期都會把畫帶來灣仔銳鷹鏡畫裱起。李小姐說,這間裱畫店,她已是第三代打理,不過這種生意也開始式微,「始終都是要落手落腳做的手藝,不能大量生產」。山口潔子說,「在香港的朋友帶我來,我只知道這裱畫店」,裱畫有時需要多點時間,於是在等待的時候,她就四處閒逛,才發現灣仔比起毗鄰的金鐘或銅鑼灣,都多一份老社區的歷史感。


Ginger Bakery

寧靜咖啡角

在裱畫店外,有一間小小的綠綠的咖啡店,優雅恬靜,山口潔子最愛在這裏歇腳吃下午茶,邊喝邊畫畫。踏進店內,一個放滿西餅的陳列雪櫃就在眼前迎接,右邊的牆上還有山口潔子為Ginger Bakery畫的水彩畫。店主Janice說,有次山口潔子如常來咖啡店,「她在袋裏拿出裱好的畫說送給我們,原來她在我們不為意時,替我們的蛋糕畫了畫」。


Janice的店開了兩年半,雖然並非在灣仔居住,但自小常在這裏出入,都刻意不選中環銅鑼灣那種消費地區,反而愛灣仔的老社區。


文 陳嘉文

圖 李澤彤、陳嘉文、受訪者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