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讓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打破國有銀行的壟斷,講了多年,但直到最近公布的《金融國十條》(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67號,簡稱為《金融國十條》)才有真正的進展。
可以說,儘管《金融國十條》的內容很多,但是最有新意的是肯定讓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等,從而使得多年來一直在呼籲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有了突破性進展。這算是中國金融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金融信用來自政府擔保
本來,對於一個成熟、規範、監管有效的金融市場來說,市場准入是不存在所有制歧視的,即任何資本進入金融市場,並不取決於其資本之性質,而是要看進入之資本能否滿足金融監管之要求及服務於實體經濟。不過,對於中國來看,其情况則有很大之差別。國內的民間資本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發展而來,不僅積累時間短,而且其信用低。而金融市場的核心就是給信用的風險定價。
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金融信用是市場長期演進積累的結果。但中國金融信用則是來自於政府,其完全是由政府顯性或隱性擔保。如果金融信用完全由政府擔保,那麽不同的性質的資本,其行為方式可能會很大不同。
比如民營資本,如果其金融交易的信用完全是由國家來擔保,那麽它就可能會更偏好風險高的專案。在這種情况下,放開民間資本進入國內金融市場要達到預期目標是相當不確定的。就如早幾年就提倡發展的小貸公司及村鎮銀行那樣,這些金融機構為何沒有得到快速發展及繁榮,不僅在於這些金融機構的發展受到現有制度安排制約,而且在於這些金融機構並不能如商業銀行那樣容易牟利,民營資本對這樣的金融機構及市場興趣不大。
模仿國企 難達好市場效果
當前國內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之所以能夠為利潤而對民間資本吸引力那樣大,就在於政府對這個金融市場嚴格的准入管制,在於政府對金融市場價格管制及規模管制。在這種政府對金融機構及銀行實際多種嚴格管制下,不僅使得國內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定價的權力過小,而且這些管制之所以能夠讓國內進入銀行的資本輕易地獲得高利潤,不是在於這些商業銀行通過好管理與經營來獲得,而是受惠於政府管制政策。
因此,早些時候,國內民間資本也都希望放開這些管制,進入銀行業輕易獲得利潤,而不是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如果國內銀行業不是高利潤,民間資本願意進入嗎?
所以,當前放開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特別是銀行業,就得對國內金融市場展開重大的制度改革,就得全面放開政府對金融業的各種管制,盡早實現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否則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之後,其行為與經營模式也會模仿國有企業的行為。在這種情况下,希望達到好的市場效果是不可能的。
市場化能形成公平競爭環境
還有,最近央行決定放開銀行貸款利率下限管理,貸款利率市場化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不夠,存款利率市場化最為重要。只有存款利率市場化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市場價格機制及公平競爭環境。因為對銀行來說,貸款利率是其收益,而存款利率則是其成本。
如果僅是放開貸款利率,那麽銀行利潤空間會更大,而不受到存款利率的成本約束。這樣民營銀行進入銀行對有效市場形成也起不了太多作用。在這種情况下,對金融業來說,並不存在多少所有制限制了。
所以,對於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最為重要的是中國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化,比如金融市場開放度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建立、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等,如果不觸及到當前金融市場體制性缺陷,即政府對金融市場主導與管制過多,僅是讓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所起到作用也是有限的。
易憲容
中國社科院 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可以說,儘管《金融國十條》的內容很多,但是最有新意的是肯定讓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等,從而使得多年來一直在呼籲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有了突破性進展。這算是中國金融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金融信用來自政府擔保
本來,對於一個成熟、規範、監管有效的金融市場來說,市場准入是不存在所有制歧視的,即任何資本進入金融市場,並不取決於其資本之性質,而是要看進入之資本能否滿足金融監管之要求及服務於實體經濟。不過,對於中國來看,其情况則有很大之差別。國內的民間資本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發展而來,不僅積累時間短,而且其信用低。而金融市場的核心就是給信用的風險定價。
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金融信用是市場長期演進積累的結果。但中國金融信用則是來自於政府,其完全是由政府顯性或隱性擔保。如果金融信用完全由政府擔保,那麽不同的性質的資本,其行為方式可能會很大不同。
比如民營資本,如果其金融交易的信用完全是由國家來擔保,那麽它就可能會更偏好風險高的專案。在這種情况下,放開民間資本進入國內金融市場要達到預期目標是相當不確定的。就如早幾年就提倡發展的小貸公司及村鎮銀行那樣,這些金融機構為何沒有得到快速發展及繁榮,不僅在於這些金融機構的發展受到現有制度安排制約,而且在於這些金融機構並不能如商業銀行那樣容易牟利,民營資本對這樣的金融機構及市場興趣不大。
模仿國企 難達好市場效果
當前國內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之所以能夠為利潤而對民間資本吸引力那樣大,就在於政府對這個金融市場嚴格的准入管制,在於政府對金融市場價格管制及規模管制。在這種政府對金融機構及銀行實際多種嚴格管制下,不僅使得國內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定價的權力過小,而且這些管制之所以能夠讓國內進入銀行的資本輕易地獲得高利潤,不是在於這些商業銀行通過好管理與經營來獲得,而是受惠於政府管制政策。
因此,早些時候,國內民間資本也都希望放開這些管制,進入銀行業輕易獲得利潤,而不是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如果國內銀行業不是高利潤,民間資本願意進入嗎?
所以,當前放開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特別是銀行業,就得對國內金融市場展開重大的制度改革,就得全面放開政府對金融業的各種管制,盡早實現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否則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之後,其行為與經營模式也會模仿國有企業的行為。在這種情况下,希望達到好的市場效果是不可能的。
市場化能形成公平競爭環境
還有,最近央行決定放開銀行貸款利率下限管理,貸款利率市場化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不夠,存款利率市場化最為重要。只有存款利率市場化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市場價格機制及公平競爭環境。因為對銀行來說,貸款利率是其收益,而存款利率則是其成本。
如果僅是放開貸款利率,那麽銀行利潤空間會更大,而不受到存款利率的成本約束。這樣民營銀行進入銀行對有效市場形成也起不了太多作用。在這種情况下,對金融業來說,並不存在多少所有制限制了。
所以,對於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最為重要的是中國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化,比如金融市場開放度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建立、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等,如果不觸及到當前金融市場體制性缺陷,即政府對金融市場主導與管制過多,僅是讓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所起到作用也是有限的。
易憲容
中國社科院 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