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薄熙來案審理的法治浮思長青網文章

2013年08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8月27日 06:35
2013年08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隨着薄熙來案公開審理的進程,愈來愈多的專業非專業「觀眾」對此次公開、公正的審理擊節讚賞,「全民法制課」、「中國司法大飛躍」等評價在內地各媒體、網路論壇上俯拾皆是。這與薄案開審前的內外輿情形成了一定反差。


這種反差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審前,不少輿論認為對薄的審判是政治審判,法律審判只是「走過場」。另一方面,不少薄熙來的支持者在審前為薄「鳴冤叫屈」。前者在薄案的微博直播創舉下不攻自破,後者則在大量公開的案情和證據證言面前漸近無聲。


之所以有此效果,源於中央能對如此複雜的案件堅持依法辦事、公開透明。這無疑是中南海開放、自信心態的體現。同時,也宣示了國家對法治的堅決維護。


在內地法律界人士看來,薄熙來更大的罪行是在重慶「打黑」和李莊案中,嚴重毁壞了法治。因此,薄案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對中國社會法制軌道的修復和鞏固。此次庭審的公開透明與審理水準,體現了維護法律尊嚴、堅持依法治國的取向,這本身已經釋出了薄熙來案最大的政治和社會意義。


折射民眾落後觀念

然而,在看到這一切的同時筆者依然感到沉重:一是薄案教訓深刻,但能否就此震懾貪官污吏,中共能否以此為鑑切實紮牢管束權力(特別是高級官員)的籠子,都有待時間檢驗。二是薄案折射出內地民眾中仍有一些落後的觀念存在,阻礙着社會朝法治、成熟、理性的方向進步。


臨近薄案開審,有內地網民熱轉一篇舊文《他改變了一座城》,講述薄熙來將大連打造成國際名城的功績。薄熙來的確曾是中國政壇上一位有能力有魅力的官員,至今,大連、重慶的不少民眾仍對他的施政心懷感念,也有不少民眾因此不相信薄熙來的貪腐,為他鳴冤叫屈。


雖然這是中國老百姓的善良傳統,但其中實有着令人心酸的落後觀念。此前,劉志軍案中,辯護人也曾以劉在鐵道部長任上發展高鐵等重要貢獻為由要求從輕量刑。事實上,這些貌似符合人之常情的說辭是建立在忽視官員基本職責的基礎上。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原本是對官員的基本要求。而不少內地官員卻將為民服務視作對民眾的施捨,不少內地民眾也仍將「人民公僕」視為高高在上的父母官,對官員的工作成績感恩戴德。這種現象從一定角度反映了內地社會的不成熟,法治觀念仍未深入人心,對人治還有較大的依賴和期待。


由此心態衍生的,是不少官員對薄熙來、劉志軍等因貪腐受查處者心有戚戚,認為自己為百姓謀福利,獲取「微不足道的酬勞」理所當然。建立在這樣的社會心理基礎上,腐敗就難以根除,法治也只能是脆弱不堪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薄案的審理無論對於官員還是民眾,都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