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關愛基金關愛工廈劏房戶,發放一次過津貼;社會就「津貼劏房戶是否等於合法化劏房」、派津貼時應否call屋宇署檢控劏房業主,展開討論。
這是奇怪的爭論,打個比喻,你看見有人跌落坑渠,骯髒不堪,眾人圍觀,然後有人掏出腰包,捐出十元八塊,憐惜的說﹕「陰功,畀個錢你買嘢食。」
旁邊街坊勸阻﹕「跌落坑渠都有錢派咁着數?唔係應該報警搵人封咗個坑渠咩?」
大眾指手劃腳高談闊論,就沒有人想過,要拉他一把,救出生天。
政府談論的是如何取締工廈劏房,卻沒有協助上樓。
沒有劏房業主,市民只會更頭痛「今晚瞓邊」?市民住劏房,一是平,劏房呎價貴,但絕對租金仍然便宜,2000元有交易;二是近,不少劏房位置在市區旺地,為打工仔省下長途跋涉的交通費。
劏房消失,不代表市民便能住得舒適;就像饑荒時人民吃樹皮,政府不去開倉賑災,反而執法取締「樹皮」,這不是很可笑嗎?
當新加坡政府對社會最低層也承諾「人人有屋住」時,香港仍糾纏於「住劏房有津貼是否合理」,最大的援手居然只是「一筆過津貼」,政府一點不覺得有責任保障香港人住在有尊嚴的空間,而我們也竟然覺得理所當然。
社會充斥一種「窮係自己問題與政府無關」的氣氛,政府帶頭說「綜援養懶人」,社會精英不斷強調自己也是捱窮出身無靠政府,窮人要求政府援助動輒變成「無骨氣」、「呃津貼」。我們的「理性」眼睛只看見一盒盒的高達模型,卻對一家三口住在100呎的斗室視若無睹。
政府幫助治下的人民過上好日子,不是一種「關愛」,不是做好心的施捨,而是應有之義。
這是奇怪的爭論,打個比喻,你看見有人跌落坑渠,骯髒不堪,眾人圍觀,然後有人掏出腰包,捐出十元八塊,憐惜的說﹕「陰功,畀個錢你買嘢食。」
旁邊街坊勸阻﹕「跌落坑渠都有錢派咁着數?唔係應該報警搵人封咗個坑渠咩?」
大眾指手劃腳高談闊論,就沒有人想過,要拉他一把,救出生天。
政府談論的是如何取締工廈劏房,卻沒有協助上樓。
沒有劏房業主,市民只會更頭痛「今晚瞓邊」?市民住劏房,一是平,劏房呎價貴,但絕對租金仍然便宜,2000元有交易;二是近,不少劏房位置在市區旺地,為打工仔省下長途跋涉的交通費。
劏房消失,不代表市民便能住得舒適;就像饑荒時人民吃樹皮,政府不去開倉賑災,反而執法取締「樹皮」,這不是很可笑嗎?
當新加坡政府對社會最低層也承諾「人人有屋住」時,香港仍糾纏於「住劏房有津貼是否合理」,最大的援手居然只是「一筆過津貼」,政府一點不覺得有責任保障香港人住在有尊嚴的空間,而我們也竟然覺得理所當然。
社會充斥一種「窮係自己問題與政府無關」的氣氛,政府帶頭說「綜援養懶人」,社會精英不斷強調自己也是捱窮出身無靠政府,窮人要求政府援助動輒變成「無骨氣」、「呃津貼」。我們的「理性」眼睛只看見一盒盒的高達模型,卻對一家三口住在100呎的斗室視若無睹。
政府幫助治下的人民過上好日子,不是一種「關愛」,不是做好心的施捨,而是應有之義。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