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羅羨儀﹕致吳克儉局長的公開信——救救孩子長青網文章

2013年08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8月31日 06:35
2013年08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親愛的吳局長:

林慧思老師事件擾攘多時,本人以為其任教學校的校董會發出聲明後,事件可以平息,學校可以回歸平靜,學生可以繼續在溫馨的校園裏上課。怎料近日一些團體聲言要於開學日到林老師任教的學校「表達意見」,本人希望吳局長能挺身而出,救救孩子。


投訴林老師的人高唱講粗口會教壞孩子。吳局長,你認為他們是否真正關心孩子?對於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挑動群眾對林老師作出嚴峻的攻擊,我真的感到心寒。大家都知道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本源於共產黨的內部政治鬥爭,但逐漸演變為紅衛兵在學校批鬥老師,至青年們認同「不愛爸爸、不愛媽媽、只愛國家」的觀念,簡直扭曲了人性。文革的禍害半個世紀揮之不去,今天竟然有人希望在香港重演內地的文化大革命,真的不可思議。吳局長,你想不想我們的孩子變成最終的受害人?


想不想孩子變成最終受害人?

如果我們真的要教好孩子,就要深入探討如何實踐道德教育,家長們要明白家庭教育的影響遠超於學校教育。要知道,道德教育有兩個導向,一為「道德標準」,另一個是「道德判斷」。周兆祥博士指出前者旨在教下一代做成人心目中的「好」孩子,令他們培養出聽話的行為習慣;後者教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使他們學會自己去分析和判辨事情的對錯,從而實踐道德行為。現代的社會愈來愈複雜,單純以一個道德標準去評鑑一個行為的對與錯反容易混淆視聽,使孩子無所適從。例如,一位母親告訴兒子林老師講粗口教壞學生,實罪無可恕。兒子會感到十分困惑,為什麼父親每天講粗口又不會把自己教壞?當孩子發現講道德是成年人用來操控孩子的手段時,他們只會變得反叛,這種教法無疑是反教育。


不可能只看行為的表面

當代教育主張採用「道德判斷」的德育取向,即先向孩子描述一件具爭議的事件,然後教他們作客觀分析,最後才判辨是非。林老師事件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德育教材。例如,家長可以先向兒子描述整件事的經過,然後教兒子找出涉事的相關人等,幫助孩子了解各人應有的權利和責任,以及事件引發的多個問題。最後,讓孩子判斷事件的前因後果和各方面須負的責任。家長可以就孩子的年齡教他們作不同程度的分析。


當我們教孩子去作道德判斷時,不可能只看行為的表面,更重要的是看行為背後的意圖、理由和動機。一些人投訴林老師講粗口,表面是「道德」行為,但如果只是人云亦云,不能說出理由,這個行為談不上是道德行為,實屬「非道德」行為;如果投訴人的意圖和動機是要打擊林老師,達其政治目的,這個行為根本是惡意的,屬「不道德」行為。相反,林老師講粗口罵不執法的警員,表面上是「不道德」的行為,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意圖和動機卻肯定是「道德」行為。林老師深怕自己講粗口的行為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不但向學生和家長道歉,還撰文承認自己的過失,指出應有較佳的方法去處理事件。老師是人,人必有錯,錯了能勇於認錯並願意改過,這肯定是「道德」行為。


期盼吳局長支持林慧思老師,讓我們的下一代能以你為榜樣,學會明辨是非。懇請吳局長阻止文化大革命在香港發生,我們不要批鬥老師的紅衛兵,我們要師生互愛的校園,我們要學生在不受騷擾的環境裏,享受幸福愉快的校園生活!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退休高級講師

羅羨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