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邱家駿﹕生命不以數字衡量長青網文章

2013年08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8月31日 06:35
2013年08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頃閱日前一位資深傳媒工作者有關醫管局「手術成效監察計劃」(SOMIP)的文章,令我想起今年初在醫管局大樓「手術成效監察計劃」論壇上聽到的一句說話——「生命不以數字衡量」。這話從一名資深外科醫生口中一出,旋即引起全場300前線醫護掌聲雷動。


公立醫院的手術團隊往往不分晝夜為病人進行手術,單是外科每年便進行超過6800宗超大型手術及17,300宗大型手術。當中複雜如食道切除,簡單至疝氣修補。連同其他專科,如骨科、婦科、眼科,公立醫院每年的手術量總和更是遠超此數。


但無論是哪種手術,醫護人員為病人動手術的目的都只為拯救生命、解除痛苦或是給予希望。醫護人員進行手術,均以每名病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考慮,其次是參考臨牀數據評估風險,統計數字從來都不是醫護人員着緊的因素。


但從另一角度看,作為一個有承擔和對公眾負責的機構,我們不得不依賴統計數字如發病率、治癒率、死亡率等來反映我們的工作量、成效以及服務質素。


看似對立的觀點何以聚合?我相信透過一個得到共同信賴的量度工具,可以令「質量為本」的機構原則和「救人為先」的醫者信念殊途同歸,達成共識。


「質量為本」和「救人為先」

秉承這個宗旨,醫管局在2008年引入「手術成效監察計劃」。計劃以美國外科手術質素管理系統作為藍本,共同制定的審核機制,對超大型及大型外科手術,作出持續觀察和改進成效,報告會向公立醫院醫護人員作內部發布,亦會向傳媒公布其重點內容。


但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傳媒熱中報道的焦點總是狙擊哪間醫院的手術成效「最差」,又或者是斷章取義的「排行榜」,多少令我們一班前線醫護面對委屈,為他們增添無形壓力。另一方面,不少同事亦就數據分析技術層面的公平性、涵蓋率和適用性提出質疑,同樣令計劃推展遇上不少阻力。


雖然如此,手術成效監察計劃督導委員會努力不懈,經過數年的發展,在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上,已回應前線同事的意見,作出不少改良,而日漸得到更廣泛的認同。我們亦會鍥而不捨,不厭其詳地繼續向傳媒和公眾解釋推行這個監察計劃的理念,希望他們能以更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看這個計劃。


說到底,我們畢竟仍在起步階段。如何將「手術成效監察計劃」變成推動公立醫院外科手術服務持續向前的動力,而非追逐名次遊戲,我們仍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作者是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