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兩幢被屋宇署釘契多時的深水埗失修唐樓,早前申請「需求主導」重建項目獲市建局接納,惟要在9月10日限期前取得佔八成業權的業主簽署同意書,方可啟動重建。惟本報獲悉,兩項目暫分別只得約53%及15%的業主簽約,大有可能觸礁錯失收購機會。屋宇署同時已張貼告示提醒兩唐樓業主無論重建進度如何亦應及早維修,惟有業主直言,即使樓宇未能重建,業主也無法共同籌錢維修,樓宇只能繼續失修。
暫53%及15%業主簽約
市建局4月公布在深水埗區開展的兩個「需求主導」重建項目,6月時分別以實用面積每呎作價約9800元收購,條件是要項目集合八成業權的業主簽同意書,才會達成賠償協議啟動項目,否則便告吹。
市建局消息透露,兩項目之中,通州街280號通州大廈現有約53%業權業主已簽約,估計有約七成業權人願意重建,只要未來10天若簽約業主再增加,便可以啟動收購,成數較高。不過另一九龍道1至3B項目,只有約15%業權的業主簽約,估計很大可能達不到八成門檻而告吹。該項目有不少投資者業主及部分地舖,其中主要地舖經營汽車維修及五金,不少地舖業主認為局方的賠償不吸引。
5次修葺令 須維修外牆加鋼筋
該九龍道大廈樓齡54年,由2006年起已被釘契,屋宇署前後共發5次修葺令,全部涉及大廈公共地方失修,其中2010年5月發出的命令顯示指該廈「可變得危險」,要求業主維修外牆及加裝鋼筋等,但業主至今仍拒絕執行。署方於是今年6月向法團發出通告,強調業主即使決定重建,仍需要盡快安排維修工程,以保障公眾安全。
業主稱籌錢維修有難度
本報記者昨到該廈視察,大廈有多層外牆出現牆身及石屎剝落,部分外牆發霉,出現斑駁鏽迹;另有不少單位改作劏房出租,甚至經營賓館。該廈業主立案法團司庫秦佩麗承認,確實拖延了屋宇署的修葺令,但因大廈多處地方日久失修,期望透過重建解決問題,目前仍希望可集齊80%業權。若重建不成,會無奈向業主提出籌錢做維修,但表示籌錢有難度,「到時先算」。
通州大廈有3張法定修葺令拖達4年未執行,有業主向本報指出,大廈破舊殘缺,大多為長者居住,若重建不成,老業主難有錢維修,加上劏房投資者只為私利不會出錢,恐不重建便繼續失修,日後有倒塌危機。
學者倡政府設樓宇復修基金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政府長遠可考慮成立樓宇復修基金(見另稿),規定業主買入單位及每年繳交差餉時,抽繳特定百分比金額予基金,令業主維修時可有一定資金。
明報記者 鄭穎瑩 黃俊鋒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