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界的和平力量正在迅速成長,美國兵臨城下大軍駐紮地中海,準備以「手術式」空襲攻擊敘利亞政府的「化武基地」之際,美國及英國國內的要求和平呼聲四起,美國民意調查顯示,六成受訪者反對介入敘利亞內戰,甚至是證實敘利亞使用化武也反對美國介入的亦有46%;而美國一直倚重甚深的英國,國會下議院更在上周四(29日)投票否決政府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
經過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後,國際社會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已是敬謝不敏,不容易再上賊船。美國在敘利亞發生化武襲擊後,馬上表示這是政府軍所為,短時間之內便表示要對敘利亞發動攻擊,並對美國傳媒暗示會施行類似1990年代對前南斯拉夫科索沃的空襲。於是,幾天之內,地中海戰雲密佈,美國驅逐艦集結,戰斧巡航導彈如箭在弦。儘管聯合國一再表示會迅速找到化武事件的原因,但美國似乎連等多幾天都感到不耐煩。
美國這種先打後奏的戰爭形態其來有自,1980年代列根政府是始作俑者,對利比亞的攻擊是其中之一。到了克林頓上台,科索沃的空襲,對蘇丹的轟炸,都是類似的繞過聯合國以北約或美國自己名義進行,打了才算。2003年,美國力指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又是糾合英國等國,展開了大規模的全面攻擊,敉平伊拉克後卻找不到大殺傷力武器,伊戰卻一拖10年,美國賠上了8000億美元軍費,死傷逾6萬,10年的經濟發展黃金機會白白浪費,帶來的是國力下降,民心思變,經濟凋敝。
奧巴馬轉移國內焦點
攻打敘利亞盼能過關
伊拉克戰爭的教訓至低限度令英國蘇醒過來,英國國會下議院的投票結果顯示,打仗不得人心。在投票前夕,卡梅倫已是面有難色,如今開出投票結果,正好給他一個下台階,讓美國獨自面對「打還是不打」的難題,在普選國家,民意確是不可違。
美國急於出兵敘利亞,原因有二,一是美國欲繼續控制中東大勢,因為埃及出事後,中東的大戰略隨時可能轉向美國不欲見的方向,到時利益重劃,到底誰才有利,美國不願冒此大險。其次,於奧巴馬而言,策略上他也需要一場乾淨俐落的戰爭拉拔一己民望。外交是內政的延續,當人們記得克林頓在萊溫斯基案爆出之際空襲蘇丹,此刻被竊密醜聞弄得焦頭爛額的奧巴馬,出動導彈攻打敘利亞轉移視線,不算意外。不過,奧巴馬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忤逆和平主流,在這樣的背景下打此一仗,對這個身分是莫大諷刺。
美國的敘利亞戰略也看出其戰略含意,美國若說要保護敘國境內的反對派,設下禁飛區便可得臻目標,這是防守性的做法。如今美國的戰爭算盤是攻打敘國政府軍的目標,這是帶有摧毁現政權的戰略考量,兩者之間的分野,可以看到美國的攻打「化武目標」內包藏的是推翻巴沙爾政權。然而,美國「一石二鳥」的策略,在各國要求和平的聲音下踢着鐵板。
英拒戰救卡梅倫一命
美國獨夫勢必照出兵
英國在國內壓力之下,無法一遂卡梅倫之願與美國「並肩作戰」,因為英國堅決跟美國走,下場可以是卡梅倫政府倒台。美國仍然可以獨力完成攻擊敘利亞的軍事任務,因為敘利亞如何防空嚴密,也無法抵擋導彈攻擊,况且在口頭上或道義上支持敘利亞政府的俄羅斯或中國,也只限於口惠而實不至,前者頂多是輸入軍火支援,後者畢竟限於國力,連支援重兵器也說不上,美國獨夫以強凌弱,必然得逞。再說,美國就算一意孤行要打下去,俄中兩國也莫之奈何,最多也是在聯合國譴責美國,卻不可能以本國與美國的核心利益關係來為敘利亞的主權獨立而犧牲。國際政治的利益夾纏計算,吃虧的往往是小國。
值得欣喜的是西方社會的和平力量飛躍,經過10年伊拉克戰爭的慘痛教訓,民眾對和平的追求,遠高於政客的政治考量以及廉價民族主義的盲目狂熱。這股健康力量的成長,在於各國人民體認政客所服膺的政治目標實為一己政治利益服務,而不是真正的人民福祉。伊拉克戰爭10年帶來的人命及經濟損失,在這次攻打敘利亞事件得到回報,儘管伊戰賠上了大量生命,但至低限度,可以阻止另一次的生靈塗炭。只是,和平要用10年時間和大量生命淪亡換來,人們今天在擁抱短暫和平的歡呼之中,一絲黯然是無法抹去的。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