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家常便飯﹕繞起手 等發酵 免搓手工麵包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1日 21:35
2013年09月01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認識不少朋友,廚房的焗爐都用來放雜物,只在年尾用它來翻熱外賣回來的火雞,十分浪費。


焗爐一般用作西式煮食,例如焗麵包蛋糕,可是大部分西式甜品的製作步驟繁複,不適合忙碌都巿人。


今次介紹的手做麵包,省卻搓揉的步驟,預備工夫只消5分鐘,十分方便。


有了這份食譜,就不要再冷落家中焗爐了。


最基本﹕麵包=麵粉+水+鹽+酵母

上月談到廚房中必備的煮食爐頭,科技進步,用明火煮食已非必然,可依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日常生活模式的款式。對於身任多職的「煮婦」、「煮男」,烹調時間設定、安全性等可能比熊熊烈火更重要。


廚房常用硬件還有嵌入式焗爐。很多人用焗爐作西式煮食,認為用來煮中式菜不太實用,因此普通家庭不太常用,筆者認識不少朋友,廚房就算裝置了焗爐,也只是用來放煮食用具或雜物,要用時要先將裏頭的東西拿出來,非常麻煩。惡性循環,結果一年可能也開不了一兩次,白白浪費了一件非常有用的煮食工具!


筆者的焗爐,主要用來烘焙麵包,每個周末做一次。一公斤粉做兩個麵包,足夠兩口子作一個星期的早餐。當然,麵包機也可以做麵包,而且非常方便,但就風味而言,還是用焗爐焗的好吃。


麵包製作是一個生化過程,雖然化學程式中只有4樣基本的材料——麵粉、水、酵母和鹽,看似簡單,但比例、製作程序、溫度等稍有改變,做出來的麵包便大大不同。筆者家裏有關教做麵包的書有五六本之多,做了麵包多年,想不到手做麵包來了一次突破性改變。


唔搓都得咁神奇?

關鍵:水分多+焗爐中「焗爐」

筆者慣常做的都是西式、麥粉含量比較高的三文治麵包。以往用的食譜都是水分比例比較低的,做的時候要求大力搓揉麵糰來增加其筋性。搓好的麵糰,通常要發酵兩次,第一次兩句鐘,最後一次大約一句鐘。但因為麥粉含量高,用這種傳統方法做的麵包比較實,重甸甸的,吃一塊便會飽半日。這種麵包,筆者已做了多年。


數月前,偶然看到一個不用搓揉的自家手工麵包食譜,材料的比例與傳統的很不同,尤其是水分之多,初次做還以為自己看錯或作者寫錯,但做出來的麵包,氣孔較大,水準比之前用傳統方法做的有很明顯的提升。


鑽研了數月,發現這個免搓揉手工麵包的方法,流行的日子其實不長。這個由麵包師父Jim Lahey發明的食譜,在2006年給《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Mark Bittman公諸於世,而麵包大師亦在2009年出版的My Bread中詳盡介紹這個方法。


原來不用搓揉也可以做到好吃的麵包,關鍵是麵糰的水分高,以及發酵的時間要長。其背後的理論是水分增加與筋性有關的分子的流動性,讓它們更易排列,組成一種結構,以困着發酵時形成的二氧化碳。


Jim Lahey的方法,靈感來自古羅馬,而用的器皿亦然。Jim Lahey用了一個預熱了、有蓋的鍋,這個鍋可以是陶鍋、生鐵鍋,甚至是玻璃做的。這些鍋就像一個焗爐中的小焗爐,作用是將麵包散出的蒸氣困着,防止麵包的外層太快變乾或燒焦,麵包的中間位置便有足夠時間熱起來。


這個不搓揉做麵包的方法很簡單,當中較麻煩的是預熱陶鍋,需時較長,也耗電;將熱的陶鍋從焗爐中拿出,放入粉糰,不熟手的亦容易燙傷。近日在市場上找到一個矽膠的兜子(Lékué 品牌的 bread maker)亦有困着蒸氣的功能,用來做這個毋須搓揉的麵包,效果也不錯,而且更簡單:筆者現出差德國,電話遙距指導一次,老公雖未曾做過,也能成功做出手工麵包!


作者簡介﹕嗨!我係Agnes,是生化學博士。


現今租貴加上好食材難尋,上館子反而很難吃到健康和有真味好東西,於是,我一於自己煮食。


★如果對文內食譜有問題,可以登入本會的面書good food watch 發問。


文、圖 鄺易行

編輯 鍾家寶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