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前官員:措辭謹慎 避誇大「證據」用處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1日 06:35
2013年09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今次華府公布的情報評估罕有地由全部16個情報機關聯手製作,亦是罕有地情報當局將通訊截聽等高度敏感的情報來源公開,《華爾街日報》形容,這反映華府如何迫切希望證明動武的理據,同時不希望被指重蹈2003年伊拉克戰爭覆轍。


克里24次提「我們知道」

然而,克里在引述報告時,24次提到「we know」(我們知道),但真真正正的確切證據仍然欠奉,只依賴含糊的情報來源來作出輕率結論。例如內容避免將矛頭直接指向敘利亞總統巴沙爾,但聚焦於政權本身,質疑巴沙爾「完全控制」手上化武,按其身分該為涉嫌動用化武攻擊平民一案負責。


伊拉克戰爭前夕擔任中情局副局長的麥勞格林(John McLaughlin)指,情報界一般將對調查發現屬實的信心按高、中、低分類,而華府今次公布的證據看來頗為可信,因為「情報界未經仔細斟酌,不會形容對某項評估有『高度信心』」。不過,在敏感情報問題上,報告中「肯定或無可置疑」的證據幾乎不存在。


按邏輯判斷「看似可信」

美國前國家情報分析副總監馮稼時(Thomas Fingar)則形容,華府的評估措辭謹慎,着力迴避誇大或低估證據的用處。「他們非志在對外提出『確鑿證據』(smoking gun),只是按證據和邏輯作出判斷,其用詞亦見一脈相成。」他認為,目前評估「不止基於間接證據」,指控似乎可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