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力推政治改革的緬甸,卻因利益分配導致政府軍與北部少數民族克欽邦爆發了逾兩年內戰,雙方重兵至今仍集結於距雲南省不足100公里的邊境地區。克欽邦10多萬難民為避戰亂湧往中緬邊境,使當地延綿出現40多個難民營,難民在簡陋的營地內候援,不少人更偷渡至中國境內。有難民表示,民主改革未為他們帶來溫飽,中國成為他們生存的希望。
第13號難民營,因位於中緬邊界第13號界碑得名,這裏聚集了來自方圓50公里內的2640名克欽難民,甚至克欽邦的一個縣政府也設到這裏。
難民在此生活近兩年,開支全靠中國民間捐助。這裏的難民已失去了所有財產,三餐不繼,但仍在營地內建起了一所小學;撐兩根木棍、鋪一張爛網,就成了整個難民營唯一的球場。100多名學生在這裏上學,教師孜孜不倦,雖無工資亦無怨言,唯一讓教師苦惱的就是缺少教具,這問題也得靠來自中國的義工解決。
炮彈橫飛毁家園 被迫離鄉
現年62歲的排早干是難民營最具聲望的長者,他對本報表示,政府軍和克欽軍的戰爭,令他們失去了家園。「炮彈就在寨子前爆炸,彈片橫飛,後面的軍隊向寨子裏衝來,克欽軍抵擋不住往後撤退,就像是電影裏的情節。」他說,不少村民受了傷,那時只知道向中國邊境逃亡,最後到了與雲南一江之隔的瓦控河邊才停下腳步。
雖然有中國民間援助,但難民對未來仍覺茫然。排早干指出,兩年來難民時刻盼望停戰,但3個月前,前方終於傳來停戰消息,大家卻不敢回去。「不知道何時又會開戰,還是留在難民營比較安全。」排早干說,難民中流傳一些影片,政府軍要把克欽族趕盡殺絕,「他們就像過去日本鬼子進村一樣,燒殺搶掠,進入克欽族村寨後,強姦婦女,還用刺刀殺死嬰兒」。
淪第二等公民 失信仰自由
「我們不是不想談判,只是緬甸政府現在視克欽人為眼中釘,雙方談判時,克欽提出的所有條件都被否決。」排早干說,緬甸在進行民主改革,民主派的昂山素姬也可能在兩年後當選總統,但緬甸視他們為二等公民,不讓他們有信仰自由,現在的難民們連溫飽都成問題,他質疑,「民主的緬甸能給我們這些嗎?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
在雲南德宏州和臨倉州與緬甸克欽邦交界的數百公里邊界線上,星羅棋佈出現40多個難民營,人數最多的有逾萬人,「到中國去」已成為不少難民的夢想。難民木然諾善和妻子及4個子女住在約100呎的木頭搭建營房內,最小的孩子僅9個月大,由於無奶粉,只好與大人一樣吃粥水,導致營養不良,顯得十分瘦弱。
偷渡赴華打工 成收入來源
「沒有錢為孩子買些營養品,現在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偷渡到中國那邊的山裏,打一些零工,每天可以掙取幾十元(人民幣)。」木然說,如果可以的話,一家人都希望可以去中國。因為家已被炸毁,回去也沒有好生活,中國成了他們幸福的彼岸。
「希望中國不要離棄克欽人民,利用其影響力促使緬甸停止內戰。」緬甸難民視中國為最大希望,在難民營任教的基督教老師那臘努表示,雲南省也有許多的克欽人(中國稱景頗族),「我們是同一個民族,是一家人,可是現在,中國的克欽人生活得很好,但我們就生活在苦難中」。
難民教師:靠中國堅持至今
對於中國的民間援助,那臘努十分感激,說難民堅持到今天,靠的就是中國,但要徹底解救緬甸的克欽人,他更希望中國政府可以介入緬甸內戰,「因為中國在緬甸有很大影響力,希望中國在聯合國說幾句話,希望中國不要離棄克欽人民」。
明報記者 李泉 雲南直擊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