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梁振英政府推動國民教育課獨立成科失敗後,注定香港教育界永無寧日。
國教風波一役,成就了學民思潮這個青年組織的冒起。學民聚集了一群關心社會時局、醉心深入論政、能言善辯、擅長游走於網絡世界的90後青年,他們沒有政黨的包袱,更易令人相信他們的主張行動,背後沒有牽涉政治利益,他們在年輕群組的影響力,什麼青年民建聯、民主黨青年也自愧不如。
筆者不止一次聽過建制派中人形容,新高中課程的通識科,正正是導致時下青年「過度」關心政治的「元兇」,也是培育出如學民這類「搞事分子」的土壤。這種看法,令人聯想到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等人近日組成「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批評通識教育科的必答題太側重政治議題,要求教育局取消將有關政治的題目為「必答題」。
當然,他們在推銷這套主張時,義正辭嚴說只是希望當局公平對待通識科6個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以確保通識符合「全人教育」理念。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將通識去政治化,才是他們的潛台詞。
當初設立通識科的目標,是希望加深學生對自身、社會、國家及世界的理解,培育他們成為能獨立和多角度思考,從而成為一個有識見及負責任的公民。在香港正邁向普選(希望如是)的當兒,青年一代關心政治、熱中參與社會運動,可說是社會蛻變的必經階段,有關人等何必為了嘗試阻截這時代潮流而「整色整水」?
先有國教風波,後有愛字頭組識就林慧思老師粗口事件向學校過度施壓,再加上通識去政治化的動作,香港教育制度頭上這把刀,恐揮之不去。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國教風波一役,成就了學民思潮這個青年組織的冒起。學民聚集了一群關心社會時局、醉心深入論政、能言善辯、擅長游走於網絡世界的90後青年,他們沒有政黨的包袱,更易令人相信他們的主張行動,背後沒有牽涉政治利益,他們在年輕群組的影響力,什麼青年民建聯、民主黨青年也自愧不如。
筆者不止一次聽過建制派中人形容,新高中課程的通識科,正正是導致時下青年「過度」關心政治的「元兇」,也是培育出如學民這類「搞事分子」的土壤。這種看法,令人聯想到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等人近日組成「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批評通識教育科的必答題太側重政治議題,要求教育局取消將有關政治的題目為「必答題」。
當然,他們在推銷這套主張時,義正辭嚴說只是希望當局公平對待通識科6個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以確保通識符合「全人教育」理念。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將通識去政治化,才是他們的潛台詞。
當初設立通識科的目標,是希望加深學生對自身、社會、國家及世界的理解,培育他們成為能獨立和多角度思考,從而成為一個有識見及負責任的公民。在香港正邁向普選(希望如是)的當兒,青年一代關心政治、熱中參與社會運動,可說是社會蛻變的必經階段,有關人等何必為了嘗試阻截這時代潮流而「整色整水」?
先有國教風波,後有愛字頭組識就林慧思老師粗口事件向學校過度施壓,再加上通識去政治化的動作,香港教育制度頭上這把刀,恐揮之不去。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