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制訂人口政策 迫在眉睫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3日 06:35
2013年09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期黃元山談及新加坡,筆者今日亦想談一談。新加坡與香港這對「兄弟」早在「亞洲四小龍」年代已經鬥得難分難解。在香港回歸中國後,受惠中國加入世貿,經濟騰飛,巨型國企紛紛來港上市,香港作為亞洲地區的金融中心,近水樓台,風頭一時無兩。


2008年1月,美國《時代雜誌》以「三城記」(A Tale Of Three Cities)封面探討全球的三個國際金融中心, 「紐(約)-倫(敦)-(香)港」( Ny-lon-kong)一詞便是從這裏來。


不過,金融業風生水起,也種下社會發展不平衡、貧富懸殊的禍根。 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金融海嘯爆發,把單一產業獨大的弱點表露無遺。另一方面,從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簽訂落實開始,內地高消費群體來港消費觀光,香港零售服務業急速增長,世界各大奢侈品牌紛紛來港開設旗艦店。在繁華盛世的同時,百物騰貴,樓價飛升也悄然發生。


財政哲學 星做到「應使則使」

社會求變的聲音愈來愈響,不少精英出謀獻策,香港其實不乏有心人。香港黃金五十智庫研究了兩城的發展,根據他們的分析,新加坡自2003年開始,人均名義生產增長超過香港。 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新加坡的人均名義產值增長87%,相比之下,香港只有25%。


移民的質素扮演重要的角色。於2004年到2010年,新加坡吸納的49萬新移民中,75%具備大專學歷。與此同時,從1997年到2010年,香港增添的68萬人口中,當中具備大專學歷的只有8%。


黃金五十認為擁有大量財政盈餘的香港政府,太過「墨守成規」。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應使則使」的公共財政哲學是其能夠超越香港的主要原因。


移民成就高增長 反失民心

當香港人羨慕之情洋溢於表時,新加坡本地人其實不無反對聲音。新加坡少數派「人民黨」黨員陳智祥在新加坡網上平台《The Real Singapore》對李顯龍的政策提出質疑,包括還有本地學生面對專上學額不足,難敵外來精英競爭;動用數十億元興建的新機場對本地人並無直接利益等等。


本地人對外來移民的反響,促使新加坡政府收緊新移民政策。例如2010年前留學新加坡的大學生,畢業前會收到移民局邀請申請為永久居民,2010年後已經停止有關措施。在國民安居樂業至關重要的房屋政策,今年8月亦收緊新移民買屋資格,要求住滿3年才可買二手組屋,以釋民怨。


香港在移民政策方面,便顯得非常被動。本地需要長遠的人口及移民政策,早已是老生常談。到了今時今日,香港無論在經濟發展,乃至教育、醫療等範疇都猶如到了臨界點。政府實宜認清方向,方才迎難而上。


莫冠業

GNEC投資管理

info@gnec.net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