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芸芸江南水鄉之中,屬上海市管轄的多年來只得朱家角一個,所以儘管此鎮已十分商業化,每天還是擠滿從上海市區過來、貪路程短的遊客。其實在上海郊區還有個楓涇鎮,知道的人仍不多,情調卻亳不遜於其他水鄉名鎮。
楓涇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座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古鎮。以橋多、廟宇多、名人多、里弄多為特色,周圍水網遍佈,河道縱橫,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
坐巴士來到鎮外,下車處是一座仿古的景區大門,記者只想閒蕩領略一下水鄉風情,於是走到東側的馬路穿過大牌坊進鎮,只是路旁一幢幢三四層高的水泥房屋,很難令人相信身在水鄉;直至沿馬路通到一座廊橋,景觀即來個180度的變化。
致和橋700年風霜不摧
橋下是一條典型的江南小河,水面波平如鏡,河道筆直卻望不到盡頭,因為中間架了數座橋遮擋了視線。河的兩旁是典型的水鄉格局,東側是人行的河畔巷道,西側是臨水的樓房。從廊橋下來沿東側往南走,對岸一整列的民居雖非百年老屋,但略顯破落的牆垣磚瓦也帶出了一種古樸味。
途中經過了致和橋,因建於元朝致和年間(1328年)而得名,是楓涇現存最古老的橋樑,不過當局並沒有把這座石拱橋封起來,證明即使過了近700年,此橋的結構還相當堅固。
廊橋西邊是青石鋪地的步行街,其中南大街還未完全開發,是探尋地道生活的好地方,至於中大街及北大街則已是商舖林立,復修得美輪美奐,卻不是記者的那杯茶,所以從廊橋的東岸改向北走。
保留滬最後救火船
這一段沿河小巷上空加建了瓦頂,形成了一道廊棚,在江南水鄉中雖不算罕見,但連綿不斷長達528米的規模,便真是首次遇到,大開眼界。難得的是這充滿風情的小巷上半段並沒有商業化,而且正當平常日子的微雨天,只得記者一個訪客,路上碰到的盡是當地居民,感覺格外寫意暢快。
直至來到河道的「十字路口」,往東轉進生產街,才開始出現一些茶座和飯店,不過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舖面建築,沒有怎麼破壞氣氛。這一段東西伸展的河道相對上寬闊得多,情調卻不及剛才所見,反而街的南側有數條里弄橫巷,有些狹窄得僅容一人通過,加上兩旁高牆的壓迫,神秘感油然而生。
來到廊棚盡頭,赫然發現一座歐式石屋,原來是鎮內東區火政會的舊址。火政會即是消防局,除了保留了這幢洋樓外,最大亮點其實是旁邊河道上的紅色汽船,據說是上海現存最後的一條救火船,消防局要用船來滅火,真不愧是水鄉。
■出沒注意﹕江南藝都 拜見農民畫
楓涇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金山農民畫源自古老的民間藝術,以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為主要題材,融合了刺繡、剪紙、藍印花布、灶頭壁畫、漆繪等多種民間藝術,運用大膽誇張的手法和强烈的色彩反差,既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亦帶點現代抽象畫的味道,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歐洲展出後便大受讚賞。
除了在鎮內的工藝店可買到這特色手信外,鎮外數公里處更有一個「中國農民畫村休閑園」(門票30人民幣,約39港元),可看到農民畫家的作畫情景。至於和平街上則有近代國畫大師程十髮的祖居,而北大街還有替魯迅及老舍等名作家繪插圖的漫畫家丁聰先生的紀念館,所以說楓涇是江南畫鄉也絕不為過。
中國農民畫村
地址:上海金山區楓涇鎮中洪村,靠臨朱楓公路
網址: http://www.shfj.cn
■旅遊錦囊
證件﹕持有效回鄉證
匯率﹕1人民幣約兌1.3港元
機票﹕港龍來往香港及上海,票價約2300港元起
交通﹕乘上海地鐵一號線到錦江樂園站,往前行數分鐘到西南汽車站,乘「楓梅綫」巴士直達楓涇鎮。車程最快45分鐘,票價12人民幣(約16港元),早上6:00至晚上9:00約半小時一班;下車後穿過牌坊前行左轉再直走便抵廊橋
門票﹕50人民幣(約65港元);不進景點不需購票
網址﹕http://www.shfj.cn
文、圖﹕水京
編輯﹕王芷倫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