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歷經4年,美國銀行悉數拋售了手中的建行(0939)股份。套現2000億元的事實,讓市場不禁聯想,是美銀成了建行最大的戰略伙伴,還是建行成了美銀最大的「提款機」。好在這股外資行對內銀的套現潮已接近尾聲,「售罄」反倒有利減少內銀股的沽壓,分析多認為,減持對中資銀行板塊影響不大。
高盛沽清工行 7年賺500億
2009年環球金融海嘯之後,已投資內銀達四、五年的外資大行便開始在禁售期後逐漸拋售手中持股。至今年5月底,高盛終於分7次沽清了工行(1398),用7年前200億元的投資,換來了7年後500億元淨利潤。
不過,這遠遠比不過美銀,該行在2009年後5次減持建行,在本月底所持最後0.8%股權的禁售期屆滿後,終於全部沽出。
作為建行曾經的最大外資戰略股東,美銀以2005年234億元的投資,再加上2008年兩次行使期權增持,總成本936億元,換來了8年後1993億港元的收入,剔除人民幣升值因素,已淨賺1057億元。不少批評聲指出,美銀作為建行戰略伙伴那點貢獻,遠遠不值這1000億元,建行就心甘情願當一回「提款機」。
美銀建行身上賺1000億
巴克萊資本中國銀行業研究主管顏湄之對本報表示,外資大行幾乎都在金融海嘯後因缺錢而逐步拋售所持內銀股來套現,其與內銀合作主要體現在初入股時,對中資行在系統提升、風向控制等方面有所裨益,但此後合作愈來愈少。
對於此次美銀全身而退的影響,有美資行銀行業分析師認為,內銀板塊所受衝擊並不大,一來市場已有所預期,二來悉數拋售完畢,市場也不用再擔心大型內銀被股東減持,沽壓反而減輕。不過,農行(1288)2011年上市以來,股東禁售期已結束,但尚未有人減持,值得留意。
高盛沽清工行 7年賺500億
2009年環球金融海嘯之後,已投資內銀達四、五年的外資大行便開始在禁售期後逐漸拋售手中持股。至今年5月底,高盛終於分7次沽清了工行(1398),用7年前200億元的投資,換來了7年後500億元淨利潤。
不過,這遠遠比不過美銀,該行在2009年後5次減持建行,在本月底所持最後0.8%股權的禁售期屆滿後,終於全部沽出。
作為建行曾經的最大外資戰略股東,美銀以2005年234億元的投資,再加上2008年兩次行使期權增持,總成本936億元,換來了8年後1993億港元的收入,剔除人民幣升值因素,已淨賺1057億元。不少批評聲指出,美銀作為建行戰略伙伴那點貢獻,遠遠不值這1000億元,建行就心甘情願當一回「提款機」。
美銀建行身上賺1000億
巴克萊資本中國銀行業研究主管顏湄之對本報表示,外資大行幾乎都在金融海嘯後因缺錢而逐步拋售所持內銀股來套現,其與內銀合作主要體現在初入股時,對中資行在系統提升、風向控制等方面有所裨益,但此後合作愈來愈少。
對於此次美銀全身而退的影響,有美資行銀行業分析師認為,內銀板塊所受衝擊並不大,一來市場已有所預期,二來悉數拋售完畢,市場也不用再擔心大型內銀被股東減持,沽壓反而減輕。不過,農行(1288)2011年上市以來,股東禁售期已結束,但尚未有人減持,值得留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