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父女同郵﹕如果通識不是必修必考……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4日 06:35
2013年09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穎:

終於返學了!

我們旅行回來後的兩個星期,愈接近九月返學的日子,你大呼小叫「我唔想返學!」就愈頻密。雖然如此,卻把剩餘暑期功課都乖乖做好,還完成不少額外的數學練習,好應付中四繁忙而深奧的課程,好一個乖孩子,老爸惜晒你!


高中的課程與初中有很大分別,單一目標就是中學文憑試,純考試導向的學習甚為要命,整個讀書人生,只能專注一件事,絕不容許作他想,其實是很痛苦的,姐姐也經歷過,你可以向她取經。老爸已有足夠心理準備,你大呼小叫的次數會更多,別無他法,只能面對現實吧!


文憑試其中一科必考的是通識,因為範圍大,浩如煙海,難以準備,與其他科目有極大分別,不少老師和學生都罵聲不絕,甚至恨得牙癢癢,希望除之而後快,最好可以選修,不是必考,好讓大家都鬆一口氣。


喜見同學更關心時事

穎,因為這個主張有市場,一些政客,日前組成了一個什麼團體,指通識科太政治化,沒有必要成為文憑試必考科,即使一定要考,不要設必答題,讓考生有所選擇。


老爸不想猜測建議背後的政治動機,只想就事論事,用事實跟你討論這個問題。建議剛出,我問你們姐妹倆是否贊成,你的回應最快,說﹕如果不是必修必考,學生就不會關心時事。


年輕人畢竟比較了解年輕人的看法。學校自從引入了公民教育或通識科,自願也好強迫也罷,同學都開始關心周遭發生的時事新聞,老實說,他們不一定都有興趣,可能只是為了考試。


其實這又有什麼問題呢?生活在一個地方,好政策希望保留,不好的提出意見加以改善,這是應有的公民態度,也是一種歸屬感。對政策贊成還是反對,前提都是必先了解這個地方發生的事情,通識科必考必修,成為學生了解時事新聞的一種推動力。


通識科要做獨立專題研習,作為校本評核,計入考試分數。學生由訂題目,寫大綱,到蒐集資料、聯絡訪問、撰寫報告、口頭陳述,每個步驟,如果認真處理,都可以從中得到寶貴經驗,對將來讀大學,甚至工作,都終身受用。有不少意見認為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流弊,不等於要因噎廢食,把整個取消,可從評核程序或標準把漏洞堵塞,使評分更公平公正。


別因小失大 失學習經驗

通識科必修必考,令學生更關心時事,六四燭光晚會,七一遊行,反國教科,甚至將來的佔中集會,這些社會大事,學生都名正言順,以學習為理由到場觀察,老師也會從旁指導,這是考試科目功課的一部分,家長也無法反對。如果通識不是必修必考,學生就不必關心,更毋須參與了,是不是這些原因,政客團體反對通識必修必考,令學生回復對時事政治冷漠的狀態?


是否這樣,穎,你自己判斷吧!

老爸

………………………………………………………………………………

Dad:

「如果不是必修必考,學生就不會關心時事。」雖然看似是晦氣說話,但我覺得自己說得沒錯。知道老師不會仔細核對的功課,同學們也不會認真做,沒錯吧?這就是同樣的道理嘛!


在這個社會裏,若沒有人去逼學生去留意那些我們本來毫無興趣卻跟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我們大部分都不會主動行動的。那不如先逼一逼我們,令我們對時事有多一點認識,令我們知道新聞大事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力,而不止是政客記者的事。或許我們便會減少對留意時事的抗拒。唉喲,通識科最低限度可以令我們對四周發生的事多一點了解吧。


取消必答題也不行,這樣學生們就不會怕考卷出了自己不熟悉的時聞,而留意不同類型的新聞了。


Wing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