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30年來,中港、亞洲及環球市場我都有關注。《明報》邀我撰寫專欄,我亦在想可以寫些什麼。我覺得,與讀者分享個人經驗,比就時事論市更好。我將在今後的文章中,與讀者探討社會經濟的議題。
雖然長期擔任基金經理,但我從未將投資看得太短線。我通常盡量從風險回報的角度尋找投資機會。在我看來,不考慮增長能否持續,抑或無視風險,都不是正確的投資方法。
全球配置資產 發掘高回報低風險
作為投資者,準確預測環球經濟非常重要。事實上,全球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並不同步,這就要求投資者獨立分析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的經濟形勢。特別是,若投資者在進行全球資產配置,具備宏觀眼光,就能發掘經濟前景穩定且經風險調整後回報(risk-adjusted return)率最高的投資機會。
回顧過去30年,只有2003至2007年,全球的經濟步伐一致且相當強勁。可現在我們也知道這種所謂的「同步增長」背後的原因,並且見到了它最終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隨後金融海嘯還給各經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眼界太窄 易忽視本土市場過熱
更進一步講,只做本土或亞洲區內投資的人,若缺乏對全球經濟背景的了解,將有很大可能對市場波動作出不必要的反應,這將表現為交投過於頻密,無形中增加了風險。
我們身在亞洲,許多投資者居於香港或內地,很自然就形成了對本地市場的偏好,導致我們很難客觀地預測本土市場。很常見的是,投資者特別容易對本土市場過熱視而不見,不去追究大市上揚是否正常,以及牛市是否真能夠持續。
亞洲發生的相關實例,近年來我能舉出的至少三件。
第一個例子是在1993年,一年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鐵腕改革,採取了相對緊縮及維穩的政策。第二個是1995至1997年,當時亞洲經濟過熱已十分嚴重,而區內各界並無意識到任何問題。第三次是在2010年,也是發生在內地,當年內地股市跑輸大市,甚至成為當時區內表現最差的市場之一。
〔二之一〕
(名人商情)
雷賢達
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
雖然長期擔任基金經理,但我從未將投資看得太短線。我通常盡量從風險回報的角度尋找投資機會。在我看來,不考慮增長能否持續,抑或無視風險,都不是正確的投資方法。
全球配置資產 發掘高回報低風險
作為投資者,準確預測環球經濟非常重要。事實上,全球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並不同步,這就要求投資者獨立分析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的經濟形勢。特別是,若投資者在進行全球資產配置,具備宏觀眼光,就能發掘經濟前景穩定且經風險調整後回報(risk-adjusted return)率最高的投資機會。
回顧過去30年,只有2003至2007年,全球的經濟步伐一致且相當強勁。可現在我們也知道這種所謂的「同步增長」背後的原因,並且見到了它最終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隨後金融海嘯還給各經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眼界太窄 易忽視本土市場過熱
更進一步講,只做本土或亞洲區內投資的人,若缺乏對全球經濟背景的了解,將有很大可能對市場波動作出不必要的反應,這將表現為交投過於頻密,無形中增加了風險。
我們身在亞洲,許多投資者居於香港或內地,很自然就形成了對本地市場的偏好,導致我們很難客觀地預測本土市場。很常見的是,投資者特別容易對本土市場過熱視而不見,不去追究大市上揚是否正常,以及牛市是否真能夠持續。
亞洲發生的相關實例,近年來我能舉出的至少三件。
第一個例子是在1993年,一年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鐵腕改革,採取了相對緊縮及維穩的政策。第二個是1995至1997年,當時亞洲經濟過熱已十分嚴重,而區內各界並無意識到任何問題。第三次是在2010年,也是發生在內地,當年內地股市跑輸大市,甚至成為當時區內表現最差的市場之一。
〔二之一〕
(名人商情)
雷賢達
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