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發生血包含菌事件,一名兩歲女童上月15日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胰臟腫瘤切除手術,其間接受輸血,手術後出現發燒、血壓低、心跳過速等反應,調查發現女童的血液樣本、其輸血的血包、血庫的過期血包,以及輸血服務中心的環境樣本,均含有螢光假單胞菌。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袁國勇接受本報查詢時分析,醫院慣用「膠轆」滾壓連接血包的軟管,以防血液凝結,但此舉可能造成微細裂縫,令細菌進入血包。
患胰瘤兩歲事主情况穩定
該名患胰母細胞瘤的兩歲女童目前情况穩定,當局追查後證實輸血予女童的血包,於7月26日由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運抵威院並儲存於血庫,至手術當天送往手術室,約3小時後輸給病人。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指出,與涉事血包屬同一批血製品的血小板、新鮮冰凍血漿已被使用,至今未接獲其他病人有不良輸血反應報告。
紅會﹕同批血製品已被使用
獲邀檢視今次個案的袁國勇推斷,細菌可能經連繫血包的軟管上一些非肉眼所看見的微細裂縫進入,血包從4℃冷藏溫度拿出至25℃室溫環境,不消10分鐘即有「倒汗水」,而一冷一熱亦易爆微細裂縫,故建議血庫應盡量減少血包不必要地暴露在室溫。
袁表示,不少血庫或醫院人員,習慣以「膠轆」滾壓連接血包的軟管,以防止血液凝結或取出血液化驗,但過程或令軟管出現微細裂縫,令細菌有可能進入血包內。
同細菌污染血液曾奪命
養和醫院血液科中心主管梁憲孫表示,醫務人員必用上述步驟去處理軟管,否則無法取出小量血液作化驗,但他同意此步驟可先在紅十字會進行,以減低在醫院受細菌感染的風險。梁補充,螢光假單胞菌並非惡菌,但女童患病、年紀小及抵抗力弱,增加感染風險。
除了今次事件,早於2008年,屯門醫院一名52歲患肝病貧血的病人,因被輸入受螢光假單胞菌污染的血液,引致器官衰竭死亡。當時協助調查的袁國勇發現,盛血包的發泡膠箱內有倒汗水,並發現其中一個倒汗水樣本有螢光假單胞菌,相信事故是因倒汗水中的細菌經血包微小裂縫污染血液。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