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過去一年屢出「辣招」冷卻樓巿炒風,只能使樓價升幅放緩,未有回落至港人可負擔水平,《經濟學人》最新研究便指出,本港樓市「泡沫指數」冠絕全球,遠超加拿大、澳紐甚至中國內地。《經濟學人》以樓價相當租金回報的比例推算,指香港現時樓價比起按歷史平均比例值推算的應有市值多逾84%,以九龍一個現值450萬元500平方呎單位為例,業主要收租35年才可回本,並不「抵買」。
另邊廂,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前日提出未來10年房屋供應量為47萬,但有研究房策團體及學者認為,現時公屋輪候冊已達23萬,10年所建公屋及居屋為28.2萬個,反映建屋大計僅夠「止咳」,只能滿足現時公屋輪候冊申請需求,低估其他受重建影響帶來的新增房屋需要。
長策會推算 剔除「適切」居所住戶
長策會建議未來10年建屋47萬伙,包括六成公營房屋和四成私宅,但文件披露,計算房屋需求時,是以未來10年住戶新增數目的淨增長、受重建影響住戶、居住環境欠佳住戶及其他因素,再根據樓市空置率調整。
47萬伙的供應指標,亦較政府上次於1998年長策提出的未來10年85萬建屋量有差距。長策會在諮詢文件稱,有關推算,是剔除現時住在「適切」居所的住戶即私樓租戶不會產生新的住屋需求,即這批租戶將來遷至其他房屋單位,或申請公屋以減低租金負擔,也不會納入長遠需求之列;文件亦無為港人的可負擔樓價水平及自置居所比例作指導性指標。
梁﹕困難非無地 需各界齊心
特首梁振英昨晚表示,現時本港房屋問題癥結是土地供應,需要時間規劃及程序完成,過程要地區居民、區議會、城規會及地產界配合才可做好;目前的困難並非「無地、無技術或無資金」,而是需要社會共識。對於有7萬至10萬單位仍未物色土地,他稱政府並非沒有土地,但規劃需時,需各界齊心。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昨在電台節目稱,定下47萬建屋目標並非一成不變,政府每年會因應經濟條件和變化檢討。對於會否令樓價下調出現困難、市民是否降低置業機會等疑問,張稱未來會增加居屋供應,而居屋與私樓市場部分重疊,市民可選擇買居屋。
地建會﹕難評估四成私樓是否足夠
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稱,私樓興建數目很視乎經濟環境及發展商是否願意投資,難以評估四成的私樓興建指標是否足夠。
長策會文件並無觸及調控樓市,不過,根據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發表的研究,若由1970年代中期至今開始計算各地樓價,在評估住戶負擔能力及供款比率,以及比較樓價及租金後,發現本港目前的樓價泡沫是全球最高。研究指出,今年香港樓價升幅較去年升18.4%,自2008年第一季金融海嘯後的升幅更達90.9%,是全球發達地區之冠。
《經濟學人》﹕港樓價較08年升九成
研究按計算樓價相當租金回報的比例,再參考該城市的歷史平均比例值,計算出「樓市泡沫」指數,研究指香港現時的樓價較以歷史平均比例值推算的應有水平高出84%,泡沫指數全球第一,排名第二及第三分別為加拿大及新西蘭,樓價分別高出74%及68%。
本報以差估署資料計算,現時九龍區一現值450萬的500平方單位,業主每年租金收入13.3萬,即要收租35.7年才回本,較歷年平均比例值17.4年回本多一倍。
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稱,長策文件沒計及私樓租戶及工廈劏房戶新增房屋需求,部分居住在有獨立廚廁劏房的住戶,亦因被視為有「適切」居所,沒納入居住環境惡劣人士;加上並無計算一個家庭分拆出來的新增住戶需求,認為47萬伙數字嚴重低估,「政府需要向公眾解釋,為何1998年當年計算出年均建屋8.5萬,但在現時劏房問題惡化下,數字反跌至4.7萬」。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