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炳良﹕安得廣廈千萬家(?)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6日 06:35
2013年09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詩聖杜甫濟黎民之心,可見諸其「安得廣廈千萬家」之嘆。作為主管本港房屋事務的局長,此亦為我之心願。但處理好香港的房屋問題,實在又非一人之力可就,那需社會同共承擔和努力,因此,《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的主席序言,我引用杜甫名句,以問號作題,向每一位市民發出邀請:你也有此志願同出一分力嗎?


今年是香港公共房屋60周年。一切始於1953年聖誕日石硤尾寮屋區一場大火,促使當時港英殖民地政府興建早期的徙置大廈,其後1972年港督麥理浩推出旨在安置180萬人的10年公共房屋計劃。公屋改變了不少基層家庭的命運,既促進社會向上流動,也推動新市鎮(如沙田、屯門)的發展。回望過去,香港的公屋發展一點得來不易,並改造了我們的城市和民生面貌,成為港人引以為傲的成功故事。


香港急需改轅易轍

可是,正當我們慶祝這些成功故事時,房屋問題卻諷刺地成為困擾公眾的頭號民生課題——房屋供不應求、樓價租金超出一般市民負擔能力、「劏房」蔓延、年輕一代不少望「樓」興嘆。市民的居住條件與香港的經濟富裕並不相稱。香港急需改轅易轍。


新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凝聚共識、建設家園》(http://www.thb.gov.hk/tc/policy/housing/policy/lths/index.htm)提出願景:讓每一個香港家庭均享有適切而可負擔的居所;並以47萬單位作為10年供應總目標。以香港經濟的富裕來說,這個願景理應可以實現,可是從目前的實况出發,卻仍像一次長征之旅。


就長遠策略而言,我們須一方面穩定樓市,使不致與經濟基調脫節,因此政府在去年10月和今年2月推出兩輪透過增加印花稅項的需求管理措施;但另方面更為關鍵的,是打破供不應求的循環,大幅並持續地增加房屋供應。因此,建議中的長遠房屋策略主張政府加強角色,以供應為主導,並在未來新增供應中以公營房屋佔多,公私營之間初步以60:40為比例,透過公營房屋大力改善普羅市民的住屋條件。


出租公屋的編配對象,因中短期公屋資源所限,仍應維持以基層家庭、長者和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包括「劏房」戶)為優先。有主張取消配額及計分制,但這便等於家庭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倍增。不過也應改善現行的配額及計分制,讓35歲以上的非長者單身人士能逐步縮短其輪候時間。


自置居所(置居)有利於社會穩定及向上流動。我們不提出任何置居的硬指標,但主張重建房屋階梯,給予具負擔能力的市民包括年輕一代置居的機會。除增加居屋供應外,也應探討創新方式善用私營機構力量,推行公私合作計劃,去增建一般市民所能負擔的適切房屋。


社會普遍關注租金升勢,有提出恢復實施租務(包括租金)管制,不過在當前供應緊張的情况下,租管只會是雙刃劍,會導致業主揀租客及叫租提高,反而會減少供應、推高租金,弊大於利。同樣道理,在供應不足下,向公屋輪候冊人士提供租金津貼或重推首次置業貸款計劃,皆會推高租金和樓價,效果適得其反。


落實供應目標挑戰不少

正本清源,長遠房屋策略仍有賴於增加供應,特別是公營房屋供應。解決供應問題,不單關乎供求評估;隨便提出一個數字顯得容易,但落實供應目標則挑戰不少,涵蓋土地、規劃以至交通、環境和社區設施配套等,當中又涉及眾多持份者的訴求和利益。要在未來10年大量增建房屋,我們需接受增加發展密度,全面開發土地。


諮詢文件已提出一些重要方向,希望3個月公眾諮詢期內,政府與社會延續對話、聚焦主要問題、作出重大取捨、推動改革、共同承擔,為下一代而建設。


(小標題黑體重點由編者所加)

作者是運輸及房屋局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