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樓市泡沫冠絕全球 政府須堅持辣招力度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6日 06:35
2013年09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先後推出3項稅務措施,遏抑樓市需求,初步見到成效,不過,即使如此,從外國研究機構以至本港樓價指數顯示,「辣招」只能使樓市供不應求的景况不致惡化,在形成樓市泡沫的因素仍未消除之前,政府在辣招方面不應該鬆懈,必須堅持力度,繼續遏制炒賣需求,使一旦樓市泡沫爆破之時,減低對香港的衝擊和損害。


泡沫內因外因未改變

辣招可遏制情况惡化

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本港樓市在供應不足、超低息環境下飈升,5年來,各類樓宇價格升幅,由接近1倍或超過1倍不等,形成了巨大泡沫,使樓市風險極高,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初評估香港經濟時,也指出「物業市場仍然是香港經濟內部的主要風險」。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由1970年代中期至今計算各地樓價,在評估住戶負擔能力及供款比率,以及比較樓價及租金之後,發現本港目前的樓市泡沫全球最高。研究指出,今年本港樓價較去年升了18.4%,由2008年首季以來升幅更達90.9%,是全球發達地區之冠。


《經濟學人》的報告,並不使人詫異,因為這是幾年來港人的切身感受,許多人因為樓價遠超可負擔水平而望樓興嘆、捱貴租。另外,按近期一家國際物業顧問行的統計,現時本港平均住宅供樓負擔比率約為59%,已處於「警戒」水平,若未來按揭息率上升2厘,就算樓價調整10%,供樓負擔水平仍會升至約70%的「危險」水平。可見整體而言,樓市泡沫是本港經濟的隱憂,對供樓市民也帶來沉重負擔和風險。


本港樓市還出現一種情况,即使接連推出辣招(即是3項印花稅),今年上半年樓市成交量(包括一手和二手樓宇)不到2.8萬宗,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3%,但是樓價卻未隨着量跌而顯著下調。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二手樓價由今年3月中的123.66點歷史高位,到8月底為119.85點,跌了不到4點。這些數字,說明辣招只能使樓市泡沫不致進一步惡化,對於讓泡沫慢慢泄氣,減低一旦爆破的破壞力,迄今效用有限。


這次樓市泡沫,內因是樓市供求失衡,外因是超低息環境所造成。關於超低息環境,雖云美國聯儲局開始部署「退市」,但是決定退市步伐的美國通脹走勢和勞工市場改善進度,仍然未明朗,數據時好時壞,所以,聯儲局何時正式退市,仍是未知之數;另外,即使聯儲局開始退市,最初極可能只是調整買債策略,不會即時加息,所以,本港的超低息環境有可能仍會維持一段時間。


至於樓市供求失衡,預期今年新樓落成量會較往年增加,但是仍然不到1.4萬個單位,中長期而言,按長策會文件揭示未來10年每年供應4.7萬個單位,一般認為與實際需求有落差,加上政府受缺乏可用土地所困,整體供應只會偏緊,看不到失衡會得到根本改善。


由於導致樓市泡沫的兩個主要因素依然存在,而辣招已經驗證可以使泡沫不致惡化,所以,現在看不到撤銷或所謂「減辣」的理由。


豁免本地公司慈善團體

易濫用難規管不應接納

立法會個別議員或黨派分別要求「減辣」,包括要求本地居民以公司形式和慈善團體買樓,可獲豁免繳交相等於樓價15%的買家印花稅(BSD)。所謂本地公司買樓可豁免BSD,若政府接納,則這個規定就形同虛設,因為本地公司若與母公司有股份易手,政府無從查察,特別是若涉及海外母公司持有本地公司,更無法追蹤;所以,豁免本地公司買樓繳稅,難防也難阻境外人藉本地公司名義炒樓。


至於慈善團體,現在根據《稅務條例》88條註冊成為非牟利機構的組織有7000多家,性質各式各樣,包括曲藝社、校友會、聯誼會等,一些基金會則與地產集團有關,若它們買樓都可豁免BSD,極可能出現濫用;况且,所謂非牟利機構是否不牟利,證諸一些以教會名義開辦的醫院的牟利事實,若予以豁免,肯定會是一個大窟窿,挫損BSD的效用。


立法會復會之後,政府將提出修例完成相關立法程序。不過,據知地產業界已經開始大力游說,爭取減低BSD的力度,有多少議員會響應地產商的「號召」,目前不知道,只能期望議員少從業界利益着眼,多從公衆利益考慮。樓市泡沫已經使香港經濟危如累卵,而辣招又能收到一定效用,現在並無降低力度之理,而且開徵BSD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一旦危機解除,屆時就會恢復常態。不過,在促使議員顧全大局的同時,首要政府立場堅定,切勿就辣招力度退讓,要盡量用事實理據說服更多議員,爭取支持,同時要善用資料理據作更多解說,讓公衆知道辣招在應對非常時期的必要,爭取市民認同,藉此影響民選議員的取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