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分設獨立團隊 免互拖後腿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6日 06:35
2013年09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代工生產(OEM)出口與自營品牌(OBM)內銷,是兩種業務、兩盤思維。做廠是靠慳來賺錢,搞品牌卻要先花錢。」


近幾年,記者聽得最多的,就是以上的說話。這既是一眾廠商的苦水,也是他們的經驗之談。有鞋廠負責人更透露,她們用了8年時間來摸索,最終將兩種業務差不多完全切割之後,才漸入佳境。


科迪斯國際有限公司董事王連續紅表示,像很多鞋廠一樣,該公司以往也是專注出口和代工生產(OEM)業務,沒有搞品牌和內銷。其中,有一個客戶是在澳洲和新西蘭歷史非常悠久的品牌Betta(早於1927年創辦於悉尼)。因為替對方代工,認識了該品牌創辦人家族第四代傳人,與對方建立了交情。對方表示,可以授權該公司在中國大陸和香港使用Betta的品牌,並獨立經營。


藉澳紐品牌攻內銷

經過一輪商討之後,該公司在1997年取得授權,並於2000年在內地申請註冊Betta的商標,中文名則稱為「貝家」。2002年,申請商標獲批,該公司首度涉足內銷業務。


不過,王太坦言,最初幾年內銷業務並不怎麼出色。因為她們一心以為,只需要將出口的款式多造一批,放在內地市場銷售就行。不料,內地的消費者卻對這些產品的設計、款式和顏色都不太受落。


出口貨轉內銷 款式未必受落

王太舉例說,外國消費者穿拖鞋,可能真的只是在家中穿著。但內地消費者卻可能在家居附近的地方也穿拖鞋,因此他們會要求拖鞋的鞋底要硬一點,提供多一些保護。此外,外國消費者穿的拖鞋較窄,但內地消費者卻喜歡拖鞋闊一點。就是拖鞋的顏色,兩者的口味也有相當分別,外國消費者喜歡深色一點,但內地人卻喜歡淺色和鮮艷一些。


王太表示,她們浪費了好幾年時間,才發覺內銷貨品必須針對內地人的喜好,而另行設計,才較受歡迎。然而,這又會給其他部門帶來困擾。因為出口的訂單每張單數萬對鞋是常事,但內銷的訂單初時卻很細,每張訂單只是幾百對鞋。於是,不論是生產線、辦房、設計和負責銷售的員工,都不太願意做內銷。


即使公司有指令,他們仍然會將絕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出口訂單之上。就算是生產線上的管工,也會替工人爭取做出口訂單的產品,而不大想造內銷的產品。


王太解釋,因為出口產品是款少量多,貨品單價較低;而內銷業務卻剛好相反,產品款多量少,貨品單價相對較高。若在同一個車間,由同一批工人造兩種貨品,實難兩面討好。


款多量少較高價 需慢工出細貨

所以,她們要按工人的喜好和技術來分組,喜歡「密食當三番」、造較易但工錢較低產品的工人,就分配到出口業務的車間。喜歡慢工出細貨、造較難但工錢較高產品的工人,就分配到內銷業務的車間。不過,出口業務的車間面積會較大,工人也較多;內銷業務的車間則較小。


王太表示,她們經過多年摸索,才發覺內銷業務和出口業務需要獨立運作,才能夠避免衝突。


由2010年起,該公司將內銷業務和出口業務差不多完全切割。例如,兩者各有自己的市場推廣和銷售人員;造辦的辦房也要分開兩個,分別有不同的造辦師傅;雖然在同一廠房之內,兩個生產車間也要分置,各有專屬工人。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葉家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