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淺談咖啡﹕咖啡世界地圖——埃塞俄比亞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7日 06:35
2013年09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聖經.創世紀》裏,亞當和夏娃因食了「智慧之樹」的果實而被逐出伊甸園。這果實,自兒時看圖書已認定為蘋(蛇)果無疑。但事實上,聖經從未提及它的名字;首株咖啡樹,恰巧與最早的人類化石(Ardi),約在440萬年前存活,在同一片大陸上被發現。呈紅色的咖啡果具提神功效,看似與智慧相關。因此有人曾推斷,伊甸園就在埃塞俄比亞。


四分一人口參與咖啡生產

咖啡的擴散,穿梭南北半球。但其實它在發源地的足迹也頗堪細味。埃塞俄比亞位於東非。它的國土,被非洲大裂谷從西南邊向北分割:西部山區相信就是咖啡之源;東部的哈拉古城,則是早期咖啡出口也門的伊斯蘭城邦;南部高地是舉世知名的產區;而位於該國中心的現首都阿的斯阿貝巴(Addis Ababa)和北部古都Lalibela,則串連着世紀以來的咖啡儀式和傳統。埃塞俄比亞有四分之一人口直接或間接參與咖啡生產。雖然它是非洲最大的咖啡產國,但當中四成留作內銷。由此可見,咖啡是當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卡化森林(Kaffa)是阿拉比卡咖啡的搖籃。把全球產國的品種(先天或衍生種)加起來也不過數百,這個寶庫內便藏了上萬種,當中大部分還是未被分類。Heirlooms(原生種)是埃塞俄比亞獨有的名稱,像在告訴世人,它的品種包羅萬象,只需一字既之。除了古代種Typica和藝妓(Geisha)外,農民也會以自己所在的區分命名,例如「西達摩種」,「耶加雪夫種」等。農業部轄下的Jimma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的培植以代號為名,例如Ninety Plus公司的Kemgin咖啡就是來自品種代號74110 和7487。


農民栽種模式原始

自古以來,埃塞俄比亞人由栽種、採收、處理和冲煮都是以人手製作。在工業化的七八十年代,該國亦因為推行社會主義,在軍事政權Derg禁止下而保留小規模生產而「因禍得福」。直至現代,農民的栽種模式也是相當原始。在西部森林區(Kaffa, Illubabor),他們會就地取材,採收野生果樹上的咖啡果(Forest Coffees)。他們不會施肥,也不為樹幹收剪,所以產能很低。在Semi Forest Farming模式,農民會把森林裏的樹遷移到農地耕種,並用有機肥灌溉。而最常見的Garden farming,則是由苗圃開始策劃的家庭式耕作。超過半數農民也是以這種非洲最常見的模式運作。


採收後,農民會將果實售予鄰近的處理場。但因埃國已將產區註冊(Yirgacheffe, Sidamo, Harar),法例規定當區的農民只可售予同區的處理場。而售價亦受到政府監管。除了少數獲認可的合作社外,所有咖啡都要混在一起,經商品交易所(ECX)分級拍賣。例如交易所代號WSDB 的咖啡,就是一級和二級的水洗西達摩。但這批貨其實混合了Aleda、Wondo、Amaro、Dale、Wensho等9個在西達摩省內的產區!在喜歡「尋根問柢」的精品浪潮下,當局的做法是跟潮流背道而馳。


有關埃國咖啡的風俗趣聞,筆者會另文再談。


文﹕Patrick Tam(精品咖啡店Knockbox店主,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歐洲精品咖啡協會認可咖啡師,美國CQI認可杯測師,Cup of Excellence首位港人評審);

www.facebook.com/Knockboxcoffee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