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有團體批評通識科偏重政治議題,而建議將通識科「去政治化」、取消必答題、檢討必考安排,甚至提出取消通識科!更有團體要求學校教職員申報所屬政黨成員的身分。對於要在通識科迴避政治議題,其實已有違通識科的教學目標了,而後者更屬於政治審查,嚴重剝奪教師公民和政治的權利,必須指出謬誤,以正視聽。
高中通識科推行已是第5個學年,我們可見其對學生成長與學習帶來莫大裨益。通識科鼓勵學生以客觀及理性的角度分析不同意見,探究個人、民生及政治議題,加強學生對時事議題的觸覺、建立宏觀的國際視野,並增強學生獨立及批判思考的能力,教育成效符合社會對學生的期望。
對於有團體代表指通識科「考卷側重政治元素」及「不排除有學生附和老師的政治立場爭取高分」,我們認為這實屬臆測及誤導。
根據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其課程宗旨之一為:
「……(c) 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况而建構知識;(d)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註1)
此外,課程亦期望學生能:
「……識別對個人和社會議題的不同意見背後的價值取向,並在個人和社會層面的議題和問題上,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從多角度考慮作出判斷和決定;」(註2)
要落實課程的宗旨與學習成果,通識科的課程內容共分為六個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等,內容均與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議題互相連扣,密不可分。而課程的內容是以「探究問題」作為框架,展示了課程要求的寬度和廣度,老師可「選取各種具體的、時事性的議題,與學生進行研習」。(註3)
根據《指引》及教育局與考評局於2013年6月聯合編訂的《通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資源套——釐清課程、評估有方》,其中「今日香港」單元探究的主題包括「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當中探討問題包括「香港居民如何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建議探究的例子亦包括近期行政長官或立法會選舉辦法的爭議,亦提到「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簡略了解社會政治參與的內涵、範疇及程度……讓學生分析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程度的因素」。
個人立場非評分關鍵
翻查過去兩屆文憑試通識科的試卷,在卷一資料回應題的三題必答題中,每年各有一題與立法會有關的政治議題,分別在2012年的試卷,問及香港人對本港政治組織的看法,以及在2013年的試卷,問及對立法會內「拉布」的看法。卷一其餘的必答題亦涉及多個不同單元的議題,包括:人口趨勢、煙草管制政策、肥胖問題及家庭性別分工。綜合兩屆試卷共12題題目,只有兩題較明顯與政治議題攸關,故沒有出現試題過分側重政治議題的情况。在六大單元和眾多議題之中,香港政治制度實屬課程內容之一,試卷問及相關內容也合理,况且文憑試各學科的試卷均設有必答題,以評估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並非通識科獨有。
此外,由於通識科的評分準則着重學生理解和應用題目提供的資料,作適度歸納及加以分析,提出正反理據,解釋現象成因和解說自己的立場。故此,無論試題是否涉及政治議題,學生的個人立場並非評分因素,故有意見指「學生附和老師的政治立場爭取高分」的情况純屬臆測及誤導。
事實上,讓學生客觀地了解社會現况及分析爭議,符合通識科全人教育的目標:「對不同情景中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思考及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况而建構知識。」這亦與社會期望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目標一致。其實,讓學生關心社會,就不同時事議題多作討論和自由地表達意見有何不妥?難道我們希望培養政治潔癖的學生?政治議題已經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民生息息相關,刻意令中學生迴避不談政制發展和政府政策,才是把課堂變得更政治化的元兇。
教師公民權利 不容隨意剝削
對於學校教職員申報政黨成員身分的要求,這明顯是對教師作政治審查。根據《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第二章,第2.6「對公眾的義務」部分,一個專業教育工作者:「應注意時事,關心社會問題,並致力維護良好的社會風氣(第6點)」、「當公眾意見分歧時,應教導學生尊重不同的立場和觀點(第7點)」、「應把尊重人權的教育視為要務(第8點)」及「應致力培養學生的自由、和平、平等、理性、民主等意識(第9點)」。教師與每位市民一樣同享參與政治活動的自由,對時事議題抱持不同意見絕不為奇,但上述守則已對教師教學作出規範,要求教師秉持公正客觀、尊重事實的教學態度,向學生提供多角度的參考資料,不對學生強行灌輸單一觀點。教師若有違反守則,大可按現行機制向教育局轄下的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投訴,絕不能因應無根據的指控,便隨意剝削教師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
附註:
1.《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頁4,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
2. 頁5,同上
3. 頁10,同上
作者是教協會會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高中通識科推行已是第5個學年,我們可見其對學生成長與學習帶來莫大裨益。通識科鼓勵學生以客觀及理性的角度分析不同意見,探究個人、民生及政治議題,加強學生對時事議題的觸覺、建立宏觀的國際視野,並增強學生獨立及批判思考的能力,教育成效符合社會對學生的期望。
對於有團體代表指通識科「考卷側重政治元素」及「不排除有學生附和老師的政治立場爭取高分」,我們認為這實屬臆測及誤導。
根據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其課程宗旨之一為:
「……(c) 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况而建構知識;(d)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註1)
此外,課程亦期望學生能:
「……識別對個人和社會議題的不同意見背後的價值取向,並在個人和社會層面的議題和問題上,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從多角度考慮作出判斷和決定;」(註2)
要落實課程的宗旨與學習成果,通識科的課程內容共分為六個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等,內容均與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議題互相連扣,密不可分。而課程的內容是以「探究問題」作為框架,展示了課程要求的寬度和廣度,老師可「選取各種具體的、時事性的議題,與學生進行研習」。(註3)
根據《指引》及教育局與考評局於2013年6月聯合編訂的《通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資源套——釐清課程、評估有方》,其中「今日香港」單元探究的主題包括「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當中探討問題包括「香港居民如何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建議探究的例子亦包括近期行政長官或立法會選舉辦法的爭議,亦提到「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簡略了解社會政治參與的內涵、範疇及程度……讓學生分析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程度的因素」。
個人立場非評分關鍵
翻查過去兩屆文憑試通識科的試卷,在卷一資料回應題的三題必答題中,每年各有一題與立法會有關的政治議題,分別在2012年的試卷,問及香港人對本港政治組織的看法,以及在2013年的試卷,問及對立法會內「拉布」的看法。卷一其餘的必答題亦涉及多個不同單元的議題,包括:人口趨勢、煙草管制政策、肥胖問題及家庭性別分工。綜合兩屆試卷共12題題目,只有兩題較明顯與政治議題攸關,故沒有出現試題過分側重政治議題的情况。在六大單元和眾多議題之中,香港政治制度實屬課程內容之一,試卷問及相關內容也合理,况且文憑試各學科的試卷均設有必答題,以評估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並非通識科獨有。
此外,由於通識科的評分準則着重學生理解和應用題目提供的資料,作適度歸納及加以分析,提出正反理據,解釋現象成因和解說自己的立場。故此,無論試題是否涉及政治議題,學生的個人立場並非評分因素,故有意見指「學生附和老師的政治立場爭取高分」的情况純屬臆測及誤導。
事實上,讓學生客觀地了解社會現况及分析爭議,符合通識科全人教育的目標:「對不同情景中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思考及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况而建構知識。」這亦與社會期望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目標一致。其實,讓學生關心社會,就不同時事議題多作討論和自由地表達意見有何不妥?難道我們希望培養政治潔癖的學生?政治議題已經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民生息息相關,刻意令中學生迴避不談政制發展和政府政策,才是把課堂變得更政治化的元兇。
教師公民權利 不容隨意剝削
對於學校教職員申報政黨成員身分的要求,這明顯是對教師作政治審查。根據《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第二章,第2.6「對公眾的義務」部分,一個專業教育工作者:「應注意時事,關心社會問題,並致力維護良好的社會風氣(第6點)」、「當公眾意見分歧時,應教導學生尊重不同的立場和觀點(第7點)」、「應把尊重人權的教育視為要務(第8點)」及「應致力培養學生的自由、和平、平等、理性、民主等意識(第9點)」。教師與每位市民一樣同享參與政治活動的自由,對時事議題抱持不同意見絕不為奇,但上述守則已對教師教學作出規範,要求教師秉持公正客觀、尊重事實的教學態度,向學生提供多角度的參考資料,不對學生強行灌輸單一觀點。教師若有違反守則,大可按現行機制向教育局轄下的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投訴,絕不能因應無根據的指控,便隨意剝削教師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
附註:
1.《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頁4,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
2. 頁5,同上
3. 頁10,同上
作者是教協會會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