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周四及周五,美國10年期債息都曾升穿3厘這一極重要的心理關口,雖然昨天美國公布就業數據債息回軟,如美國聯儲局真的在本月開始減少買債規模,則這重要關口隨時真正失守,對金融市場和樓市或會構成新的壓力。
根據香港大學地產及建設系主任鄒廣榮教授的研究,過去30多年香港樓價走勢,極受美國10年債息與香港住宅租金回報率的兩者差距所影響,如美債息高於香港住宅租金回報1厘以上,香港未來4年的樓價將會受到壓力,如差距超過2厘,更可能觸發大跌市,統計的相關有效性高達九成以上。
債息向上 豪宅租金回報變不吸引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統計,截至今年7月,香港的一般中小型住宅租金回報率介乎2.6厘至3.1厘,愈細價單位的租金回報率愈高,所以抗跌力也較高,至於千呎以上的大型住宅租金回報率,則僅有2.1至2.4厘。將之與美國10年債息比較,雖然仍未有1厘的差距,但若債息升至明顯高於3厘以上,差距便漸漸拉闊而值得關注,尤其是豪宅的租金回報偏低,美債息若升至遠高於3厘以上,其對香港樓價便會構成愈來愈大的壓力。
長遠房屋策略督委員會本周公布了其「力作」——《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指政政未來10年的總住宅供應目標約為47萬個單位,公私營比例為6﹕4,即每年計劃興建單位平均數量為4.7萬個,私人住宅每年約佔1.88萬個,較曾蔭權「承諾」每年2萬個私宅供應還要少,自然惹來政界及輿論的抨擊。
只重供應不足預測 忽略需求可突減
還有,長策會更承認,有關未來10年興建47萬個單位的土地供應,有把握落實的只有40萬個單位,另外7萬伙的土地還未有着落,這更惹來分析指香港未來房屋供應仍然緊張,將支持樓價易升難跌。
筆者就認為,對於房屋供應自然應作遠期規劃,但不論政府或民間預測,若牽涉數年或更長時期,預測的準確性往往是極低,尤其影響樓價的除了有供應,還涉及需求的改變,這就更難預測和掌握,君不見當1997年推出「八萬五」建屋目標時,當時人人叫好,但當亞洲金融風暴來臨,買樓需求隨即大幅萎縮,但供應卻煞不了車,以至樓價在往後6年多大跌,跌了接近七成。同樣道理,今日我們說香港樓市供求失衡,但只要低息環境改變或再來一次金融海嘯,隨時47萬個單位的供應,甚至因土地供應限制只得40萬伙,會由過少變過多。
人口老化 減弱需求
另外,《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提供的數據顯示,1996年以來,香港的住戶數目增長一直比人口增長為快(見表),反映新家庭組成和分戶成為趨勢。與此同時,本港人口亦呈現老齡化,住戶成員全為長者(60歲以或以上)的住戶百分比,從1996年的8%增加至2011年人口普查的13%。
筆者認為,上述數字反映如經濟轉壞,則樓宇需求可突減,皆因有錢時年輕人自然希望可以搬出來住,但如就業或收入出現困難,則有關決定會延遲,至於人口老化,長遠反而不利樓宇需求,因老人始終會去世,又或會有更多人選擇到安老機構居住。
民間智庫智經研究中心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中心,於7月初以電話隨機訪問了1005名成年人,以市民對「中產」的觀感作意見調查。結果,大部分成功訪問市民以三大標準來定義何謂中產﹕(一)除物業以外擁有一定的資產如存款(認同率為90.1%);(二)高收入(認同率88.9%)和(三)擁有自置物業(認同率86.4%)。
筆者認為,以上三大中產標準甚有互連關係,皆因收入高,自然較易儲錢投資,也自然較容易擁有自置物業。至於收入高至那個水平才算中產?最多受訪者認為是月入5萬至6萬元(圖1),擁有自置物業市值介乎400萬至600萬元(圖2),另擁有100萬以上現金及其他資產,才屬合乎中產的定義。
年輕人向上流困難 買樓非易事
不過,根據香港統計數據,截至今年第二季,香港個人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2萬元,以家庭計則為2.19萬元,則至少以收入計,港人尤其年輕人要晉身中產並不容易,而以個人月入1.2萬元或家庭月入2.19萬元計,想儲錢買一層400萬至600萬元的自住樓,並同時要擁有100萬元以上現金或其,更是不容易。
不過,對於早已買樓的一族,雖然人工未必有5萬至6萬元,但身家要有數百萬至千萬元卻不困難,因樓價已升值不少。所以,如政府繼續加辣打樓而遇上經濟轉壞令樓價最終暴跌,到時又可能會出現大批真假中產不滿社會和政府。
陸振球 明報記者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