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界東北發展之中,上水古洞是三個將會發展的區域之一。
古洞,單是地名也夠唬嚇「城市人」。
「你住的地方有沒有牛?古洞是不是真的有個很古老的洞?」
三代人住在古洞、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中文教育的鍾曉晴說,升上大學,遇上好些「城市人」同學,總會問她類似的問題。
若古洞是一個洞,不如說她是城市邊緣的一個缺口——許多城市人的生活所需,往往需要大量工地的工業生產,甚至社會服務行業如老人院舍,市區容不下,輾轉之下都搬到古洞去。
農市集、工業村 盛極一時
從上水坐小巴從青山公路進入石仔嶺,望向古洞北(座位的右邊),會瞥見群山環抱的後方,是一條由深圳那邊的高樓大廈堆砌出來的天際線,深圳那邊的城市發展頗有山雨欲來之勢。
青山公路古洞段旁的「古洞蔬菜合作社」曾經是新界的大型菜站,附近一帶的農民每天晨早便將剛收割的新鮮蔬菜運到這裏,集中後再由大貨車運送出市區。據說現在在早上晨光未現的時候,還會有人運來少許蔬菜出售,但規模小得多。
「『天巒』還未興建的時候,這裏是古洞區的市集,村民的都會來到購買衣食所需,單是茶樓也有四五間,天天、錦益……」鍾曉晴的爸爸邊眺望着對面的被公路旁的隔音牆圍着的豪宅邊向我們介紹。現在公路旁的石仔嶺,只剩下一間錦益茶樓。
仍有醬油廠酒廠木廠…
古洞曾經是一個傳統工業的集中地。據說此處鄰近邊界、地勢空曠平坦,早在五六十年代已吸引了一批需要大量用地的工業廠家從香港市區遷移到此。走進古洞的鄉村裏,有不少一兩層建築的外牆都還殘留着遮廠、手袋廠、藤器廠的字號,而仍在運作的,仍有醬油廠、米酒廠、木廠、雲石廠、化工廠等等。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品牌「黑旋風」殺蟲水、愛膚堅軟膏,以至悅和醬油、鉅利生抽,都出自古洞。
「我媽是華仁行的長工,80年代我曾在這裏當過暑期工,替『黑旋風』﹙殺蟲水﹚蓋上保險蓋、把『愛膚堅』入樽,又包裝『印度神油』。我在那時才知道原來印度神油是在我家附近生產!」鍾爸爸說他也曾在附近的上海梘廠當暑假工,「古洞當年有很多就業機會,不過那時自覺『讀過吓書』,自然想往外闖」。現在他在葵涌的電子公司工作。因着近年愈講愈盛的東北發展,兩父女與其他村民組織起「古洞北發展關注組」,在「發展」這個巨輪之下,捍衛古洞居民的權利與家園。
「古洞地區的發展是很複雜的,這裏有工廠、有農地、私家地、住家。有人覺得這裏是利益所在,有人覺得這裏是家。而我視古洞為我的家,可惜政府以為他們只是剷平了別人的『屋』,而不知道他們正在破壞我們的『家園』。」鍾爸爸說。
醬油重鎮 「混醬」飄香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至少有三樣可以在古洞的石仔嶺找到。坐51K小巴在石仔嶺安老院站下車,甫即嗅到空氣中飄浮着醬油混着香醋的甜膩。在石仔嶺走一圈,至少經過六間醬油廠﹕悅和、鉅利、調源、廣德隆、多大食品和李錦記。本地製造的生抽老抽、麵豉、柱侯醬、海鮮醬,都可以在這裏嗅得出來。
記者曾在網上找到古洞五間醬油廠的電話,致電他們嘗試相約訪問,談談醬油製作這門快要消失的工藝,結果是五間醬油廠都婉拒了訪問。據說廠商正因東北發展的收地問題與政府磋商,所以暫時不會接受訪問。
做一支生抽 需時8月
訪問不做,但山水遙遙到古洞去買支本地古法製作的醬油還是可以的。遇着老闆們有心思有時間,多談兩句也是可以的。眼看醬油廠的大閘打開了,又沒有大狗們衝出來,於是走進廣德隆醬油廠。「這些都是夕陽行業,有什麼好說?」廣德隆裏85歲的龐老先生說,他們半世紀前來到石仔嶺的時候,這裏是「荒山野嶺」。「這裏叫石仔嶺,如果你挖到地下深處,滿地都是石仔。你看這裏兩棵木瓜樹,是雀仔帶來的種子長出來的,種了幾年也是小小的一棵。這裏的泥不夠肥。」龐先生說,石仔嶺的土地都是石頭,沒有肥沃的土壤,不宜耕種。
「做醬油﹙生抽﹚,洗豆、種菌發酵,需時差不多兩個月;單是發酵又需要6個月,一支生抽差不多要8個月才做好。」龐先生說。廣德隆生抽,較一般在超市買到的品牌濃稠,試着倒轉豉油樽還有「掛樽」的效果。但在這個極度渴求「發展」、「融合」的城市,一支鮮美又「掛樽」醬油、醬油製作這門家傳行業與技術,似乎是不合乎經濟效益的存在,城市再大也未必容得下。
廣德隆旁邊的是調源醬油糖薑食品廠。食品廠名字中的「糖薑」是曾經盛極一時的出口工業。殖民地年代,戰前的香港,「糖薑」是重要的輕工業。糖薑不是地道香港食品,主要銷售至歐美的西方市場。「沒做糖薑很多年了。申請外銷的出口證很複雜,我們近年也沒有製造了。大概香港現在也沒有工廠做,好像澳門還有一間還在支持着。」坐在調源辦公室內的先生一句沒一句的說着。當新界東北這片地方發展起來,大概醬油製作也會步着糖薑的後塵,絕塵而去。
石仔嶺花園 老友記天堂
古洞路旁有個叫「石仔嶺花園」的地方,那裏不是花園,卻是廿多幢髹上粉紅色的兩層建築,從前是駐港英軍的已婚軍人宿舍。1997年以後,政府產業署將這裏出租給10多間私營安老院。石仔嶺安老服務聯會秘書長曾儉光自1999年起便在這裏經營老人院舍,「當年在市區找不到地方搞老人院,根本不夠酒樓、幼稚園等爭位置」。後來他得知產業署出租這裏,也覺得這裏適合當老人院,也不嫌這裏「吊腳」﹙路途遙遠﹚就在這裏落腳。
這條有十多間安老院經營着的「安老村」,頗為自成一角。住在這裏多年的老人家,也視這裏為他們最後的居所。
地大空氣好 逾千長者安居
73歲的阿花婆婆,年輕時在粉嶺安樂村的孤兒院工作,照顧沒有家庭依靠的小孩。自2002年起,她搬到石仔嶺花園居住,「初來院舍的時候,我就像『東亞病夫』,很瘦。住在這裏地方大,空氣好,可以做運動。你看我現在才長肉」。另一位黃大森,有心臟病、肺氣腫,陽光、空氣與運動,都足以令他改善病情。「人是習慣的奴隸。如這裏要發展,3年、5年之後我們要搬,我70多歲,也許還能適應。但那些80歲、90歲的老人家,要他們搬,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怎樣的事情呢?」說着他也誠邀特首及官員們來這裏住兩三天,體會這裏的好。
至今這裏有約1300個老人院舍牀位,逾九成住了人。新界東北發展之下,千多名在這空氣清新、陽光充沛、地方空曠之處頤養天年的老人,將會何去何從?暫未有定案。
志記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