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愈種愈知味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8日 21:35
2013年09月08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城市花園系列,將會介紹一些有心人,如何在狹小香港,身心疲累環境下,打造屬於自己的綠色小天地

天台種植並非新鮮事,坊間許多人利用天台空間種植,發生在藝術家集中地JCCAC,又有何不同?

公眾可自由出入JCCAC的天台,人人也可到此一遊,觀察農作物生長,種植場運用自然永衡法的原則和智慧,呈現如何與大自然互利共生,種植,有形也無形地,為冷冰冰的工廈栽種出生命。


室內設計師Ivy和實物動畫師Emily,在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設有工作室,兩人因為不同原因愛上種植,經過一年的爭取,今年終於成功申請在JCCAC的天台取得一處空地,實行她們的城市種植計劃——「習慣×自然」。


Ivy正在嶺南大學修讀文化研究碩士課程,其中一個研究課題是「城市人可否自給自足?」城市人要自給自足,乍聽有點天方夜譚,大部分人蝸居在狹小單位,連活動空間也受限制,莫說是種植,食物從來都是購自街市和超市,人人努力工作掙錢最基本是為餬口。「諗深一層,其實這很奇怪,以前的人努力耕種,換來食物,現在我們努力工作,目的是換金錢,再用金錢去買食物。人生貢獻於給我們金錢的人或公司,我們的存在不是為食,不是為生存,而是為了金錢。如果不透過金錢去換食物,城市人可否自耕自吃?」


學耕種 先認識食物

兩人先後在馬寶寶社區農場學習耕種及自然永衡法(Permaculture),認識食物是怎樣生產,了解自然界的生態,學識堆肥,學會了何謂循環,更加想在天台把知識和理論實踐。


Ivy說,「以前種植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種驅蚊草為驅蚊,種花為美化,從沒想過自然界的生命規律,經常將自己的想法放在植物裏頭,以為有蟲就要殺、以為長得長就要修剪,以為下了種子就一定有番茄,其實,原來要有很多條件才能種出好味番茄」,認識了自然永衡法後,她了解到以前的想法都是錯。


尋回食物的原型原味

雞有雞味,這句話看似廢話,當了解現在食物是怎樣生產,食物有原來的鮮味並非必然。她們想種好味番茄,其實亦不了解什麼才是好味的番茄,因為食物來自超市和街市,賣的未必是成熟番茄,「自己種才知道,在最成熟時摘下來吃,味道完全不同。城市人對食物的認識,距離是很遙遠。初種粟米時,很多人以為是萬年青,因為城市人只看到粟米在街市的樣子。」Ivy說。


我們買菜心,並不是單純的一棵菜心,Ivy笑說,「這是菜心型農藥」,當中含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的農藥,「有農夫講過,他的菜田裏充斥藍色的水,多了解食物生產,知道食物成分和身體的關係後,促使我們一定要在城市種植,給城市人知道,你吃的是什麼,為何香港要爭取農地,種植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習慣×自然』鼓勵城市人在擁有的空間種植。」儘管未能做到自耕自吃,現實中不能脫離農藥食物,她們希望市民亦不要忘記,有一些菜是本地種的,它們的水不是藍色的,是有新鮮味道的,要懂得分辨。


耕種 是有生命的藝術

在JCCAC天台種植的審批過程漫長,半年又半年,她們去年已急不及待,一邊申請,一邊「偷雞」種。去年暑假,Emily與其他藝術家策劃「石硤尾藝術村四年來回展」,她們將天台種植的洛神花、秋葵、番薯等放在中庭,告訴參觀者「佢哋喺呢度大㗎!」表演者興之所至,圍着番薯拉手風琴,或與泥土共舞,以藝術形式,表達人和植物的親密關係。今年成功爭取在天台「合法」種植後,現在每個月有種植場介紹,學校導賞和工作坊。


種植,有人視為苦差,或看作為果腹而付出的過程,然而,在她們眼中,耕種就如藝術!Ivy認為,「如做陶瓷,你不親手搓陶泥,怎會知道出來的作品是怎樣?種植就如一件件作品生長出來,天台有些植物用廢置的車胎做花盆,別人讚賞很有藝術感,她們看的是車胎,我看的是植物,植物本身已經是一件作品。」Emily說:「只是澆水、除草、堆肥,易過做創作。種植令人謙卑,我的創作是將沒有生命的東西變做有生命,種植本身是有生命,會自己生長,令我覺得世界很多事情自有主宰,而人是十分渺小。」


實驗 十二格種植陣

在接近一千呎的種植場,先看到的是車胎砌成的植物陣,旁邊是石磚砌成的田、還有膠樽做的垂直種植花盆,螺旋形的香草園,實驗中的十二格種植陣。


自然永衡法,台灣稱為樸門永續設計,於七十年代,由兩個二十歲出頭的澳洲人Mollison和Holmgren提倡,着種規劃和大自然互利共生,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再模仿其模式來設計庭園和生活。當中有三大核心價值和十二項設計原則,三大核心價值包括care of the Earth(關心地球)、care of people(關心人類)和fair share(公平分享)。妥善運用各項資源很重要,她們的種植場,幾乎全部物資是執拾回來,水來自雨水收集等。蟲在生態環境中有其價值,因此她們種有多棵雜草,若發現農作物有蟲,便將蟲放在雜草處,這樣蟲有得吃,她們也有得吃。


小而慢

自然永衡法對她們的生活也起了化學作用,Ivy說:「以前我對管理處的態度強硬,認識自然永衡法後,從植物中學習,了解到與自然界的循環因果,如果希望有一個永續關係,有些事情需要自我調節,我們是用自然永衡法的方法申請天台種植。例如我運用了十二項原則中的小而慢,在種植方面,小的意思是從個人能力着手,先由自己的屋企或空間去構思,慢是指自然界的運作過程很慢,你要接受和配合它的慢,譬如微生物細小,在泥土中要經年累月才能將有機肥料分解。所以,我寫給管理處的電郵不會太長,能等一段時間才回覆,明白別人的處境,應用這個原則而順利解決事情。」


臉書:習慣×自然@JCCAC

花園招募

不管是花園、天台、平台,或家中不起眼的角落,只要你是種植愛好者,願意和人分享打造綠色天地的點子,歡迎你將聯絡方法電郵至pmli@mingpao.com,一起鼓勵更多城市人種植!

文 李佩雯

圖 黃志東

編輯 蔡曉彤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