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我和太太剛從美國返港,原因是我家男孩家喬今年往美國東岸上寄宿中學,第一次離家念書,我們便送他一程,第十班的學生已經算是Sophomore(美國四年制的高中和大學一樣,以年資分freshman, sophomore, junior和senior四級),和孩子分手時仍是有點傷感。
10年前,家喬在新加坡初上幼稚園,小個子背着一個頗具分量的書包,看着他彎身踏進課室的背影,心裏禁不住黯然;孩子往下去的路那麼長,還要經過那麼多次的考試,為的又是什麼呢?我中小學都在香港念書,大部分時間都在混,從來都不享受香港那種「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學習環境,雖然靠點小聰明也算過關,但絕對不是尖子。
做生意,我是一個接近盲目的樂觀者;看人生,我是一個帶着惻隱的悲觀者。物競天擇,人類不是唯一要持續面對挑戰的生物,大草原上强如獅子也要為覓食而奔波,考試和求生始終沒法比,但反過來說,社會上的工作真的要懂得那麼多才能勝任嗎?年來,我收到不少實習生的應徵信,又豈止是十八般武藝!慶幸當年我入行時,他們不是我的競爭對手,不然我的應徵肯定沒戲。
近日,津校應否轉直資惹來坊間很多爭議。作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有地盤發表文章者的別稱),我當然有一個high-blow的看法;但作為一個有兩個孩子在念國際學校的家長,我亦無可避免地有些很鄉愚的私念。
名校實沒有為社會製造財富
理論上學校的社會價值,在於提升學生的能力,量度的尺度,應度的是學生加入和離開學校時能力的差距,關鍵不是終點,而是差異,學校的成功應該以增值來量度。世界大部分的名校:香港也好、海外也好、幼稚園也好、大學也好,收生嚴謹是必然的,但往往他們是在recruit success,而不是create success,換句話說,他們精挑細選的學生,基於天分或家庭背景,放在什麼學校都會成功的,學校只是重複又重複地去證明自己的畢業生了得。從增值的角度看,這些名校並沒有為社會製造財富。同樣道理,我是不支持津校轉直資的。
上面是社會學者的角度,家長又怎樣想呢?坦白說,大部分家長爭取子女進名校,求的是孩子人生履歷表上的亮麗,旁人眼中的品質保證。什麼校風?什麼教育資源?什麼辦學精神都是其次。這是大部分消費者的心態,你能怪他們嗎?
張宗永
10年前,家喬在新加坡初上幼稚園,小個子背着一個頗具分量的書包,看着他彎身踏進課室的背影,心裏禁不住黯然;孩子往下去的路那麼長,還要經過那麼多次的考試,為的又是什麼呢?我中小學都在香港念書,大部分時間都在混,從來都不享受香港那種「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學習環境,雖然靠點小聰明也算過關,但絕對不是尖子。
做生意,我是一個接近盲目的樂觀者;看人生,我是一個帶着惻隱的悲觀者。物競天擇,人類不是唯一要持續面對挑戰的生物,大草原上强如獅子也要為覓食而奔波,考試和求生始終沒法比,但反過來說,社會上的工作真的要懂得那麼多才能勝任嗎?年來,我收到不少實習生的應徵信,又豈止是十八般武藝!慶幸當年我入行時,他們不是我的競爭對手,不然我的應徵肯定沒戲。
近日,津校應否轉直資惹來坊間很多爭議。作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有地盤發表文章者的別稱),我當然有一個high-blow的看法;但作為一個有兩個孩子在念國際學校的家長,我亦無可避免地有些很鄉愚的私念。
名校實沒有為社會製造財富
理論上學校的社會價值,在於提升學生的能力,量度的尺度,應度的是學生加入和離開學校時能力的差距,關鍵不是終點,而是差異,學校的成功應該以增值來量度。世界大部分的名校:香港也好、海外也好、幼稚園也好、大學也好,收生嚴謹是必然的,但往往他們是在recruit success,而不是create success,換句話說,他們精挑細選的學生,基於天分或家庭背景,放在什麼學校都會成功的,學校只是重複又重複地去證明自己的畢業生了得。從增值的角度看,這些名校並沒有為社會製造財富。同樣道理,我是不支持津校轉直資的。
上面是社會學者的角度,家長又怎樣想呢?坦白說,大部分家長爭取子女進名校,求的是孩子人生履歷表上的亮麗,旁人眼中的品質保證。什麼校風?什麼教育資源?什麼辦學精神都是其次。這是大部分消費者的心態,你能怪他們嗎?
張宗永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