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用Google英譯中 星洲文物局鬧笑話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9日 06:35
2013年09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新加坡國家文物局網站用Google網上翻譯服務,把當地文化活動與設施的介紹由英文翻譯成華文,結果錯漏百出,鬧出新加坡博物館「入贅」美國、「舞獅」(lion dance)變成「獅子舞蹈」及地名「勿拉士巴沙」(Bras Basah)譯為「胸罩Basah」等笑話。當局坦承網上翻譯水準低下,已經停用。


舞獅變「獅子舞蹈」 地名變「胸罩」

錯誤翻譯由海事工程師李國樑揭露。 他於上月底致函《聯合早報》表示,為了帶不諳英語的長輩到國家博物館懷舊,他登入新加坡國家文物局網站查看資料,發現網站竟提供華文翻譯,他為此高興了一陣子,但細看內容卻發現詞不達意。


李國樑舉例稱,翻譯內容介紹國家博物館時,形容它「是全美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英文為「the nation's oldest musem」),正在展出的「列支敦士登大公國珍品」則譯成「從衆議院列支敦士登王室珍寶」。李國樑感慨稱﹕「從1980年代關閉華校之後,新加坡人的華文水平江河日落是有目共睹的,當局者吹噓我們的雙語政策有多成功,我們身為旁觀者都心裏有數,只是萬萬沒有想到,官方必須走上機器翻譯這條不歸路。」


文物局市場營銷與公共關係司長許婉韻解釋道,當局為了向不諳英文的人「提供基本信息」,於是在網站加上華文、馬來文與淡米爾文(泰米爾文)等翻譯。她說,接獲投訴後重新審核,「完全同意」網站翻譯水平不可以接受。


長期輕視華語 中國崛起始急追

翻譯工作者林琬緋表示,機器翻譯效果差是眾所周知的事,當局居然選擇使用,令人質疑其只求最低成本,以為「在網站上草率地呈現幾個英文之外的語文,就證明對內做到了『兼顧非英文社群的需求』,對外符合了我們社會標榜的『多元語言多元文化』的特色」。


新加坡立國後語文教育長期重英輕華,近年隨着中國經濟實力急增才開始重視華語。該國官方華文翻譯過往亦曾鬧笑話。2002年,新加坡旅遊局在旅遊指南中將盂蘭節(hungry ghosts festival)直譯成「匈牙利鬼節」,官員當時形容這種錯誤「令人傷心和懊惱」。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