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談業務﹕轉型搞環保 集團「死而後生」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9日 06:35
2013年09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光大國際所在的環保行業可謂炙手可熱的朝陽行業,集團市盈率堪比奢侈品牌。難以想像的是,10年前陳小平剛上任行政總裁時,光國業務架構繁雜,集團連年錄得虧損,市值僅4億。10年內光國做到盈利增長13倍,股價增長超過17倍,都要歸功於早年毅然決定投入環保領域,用陳小平的話來說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我剛進入公司的時候,市值只有4億,前3年虧損20多億,現金也沒有,連工資都發不出。」2003年3月光大國際啟動業務轉型,將主業定位從未接觸過的環保領域,並陸續處置木材、基建及房地產資產。


股價10年升逾17倍

談到為何就相中環保行業,陳小平坦言,一方面是因為看好行業前景,其次也是被集團自身條件所限,迫不得已,「說實話,當時也考慮過其他行業,例如房地產、路橋,但當時資金實力不行。做房地產或者做路橋都需要大量資金,而且行業內已經形成很多巨無霸企業,要追趕他們非常難。但環保當時還在起步階段」。


陳小平說,由於集團對環保行業完全陌生,沒有任何經驗可循,轉型初期只能一步一步的摸索,他自己也曾親自帶頭在全國跑項目。不過就算拿項目如何困難,他都堅持一個理念,就是「無論規模大小、投資多少,必須把每一個項目建成精品項目」。陳小平說,光國首個環保項目是一個合資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資僅500萬元,但最終因為與合作伙伴理念差異太大而放棄。


接受環保局全天候監督 彰顯社會責任

為了衡量項目的運營質量,陳小平還提出將排放指標與環保局在線聯網,接受24小時監督,「當時有很多人包括政府都跟我說,在線聯網後你一點退路也沒有;但我覺得這樣做可以彰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讓運營管理部門沒有任何僥倖心理」。


經過10年的創業發展鞏固,光國建立了以環保能源、環保水務和新能源為三大業務板塊的全新架構。上半年集團純利增加7%,持續經營業務盈利按年上升77%至6.7億港元。陳小平說,未來10年光大國際會把眼光放得更開,將業務從沿海擴展到內陸,從城市擴展到農村,從國內擴展到國外。他說早前亞開行和世銀給集團提供長期貸款時,都提出希望光國把環保技術和管理經驗向國外推廣。


堅持投資回報率 不低於一成

在內地,陳指國家十二五規劃對環保能源特別是垃圾焚燒的整治力度很大,環保市場前景很好,項目推出的力度也會很大,集團會把握機會取得新項目。在選擇項目時,光國會堅持投資回報率都不低於10%的底線,絕對不參與盲目競爭和無效益競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