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廣東徵工會費 港商憂成本增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9日 06:35
2013年09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官方及匯豐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8月份均處於擴張水平,但細項出口新訂單指數仍處萎縮區域,反映外貿持續低迷。雪上加霜的是,廣東省於7月開始向企業徵收工會經費,此事引起業界極大迴響,認為地方不單沒為企業減負擔,反而巧立名目收費;包括香港工業總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中華總商會和香港總商會四大商會更聯署要求廣東省政府考慮暫緩執行,甚至擱置條例。


按職工工資總額2%徵收

根據廣東省總工會、廣東省地方稅務局及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於今年4月聯合發布的《廣東省工會經費收繳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省內企業每月須向地方稅局繳交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作為工會費,其中六成會返還給該企業的工會作經費用,未有工會的則用這筆資金成立工會;餘下四成交地方政府工會部門。此例已於7月1日正式實施,首筆經費於8月15日開始上繳。企業工會可於次月15個工作日內收到返還的工會費。


對此法例港商意見甚大,工總主席劉展灝表示,已多次向包括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反映意見。他指出,業界對於這條法例有幾點關注。首先是成本問題,「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連同津貼等等起碼要3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上,還有經理、高管的工資。對一間中型企業來說,一個月工資支出數百萬不出奇」,他舉例,企業一個月300萬工資支出,則每個月要繳6萬,一年是72萬元,以目前外貿形勢,是一筆不菲的額外支出。


業界質疑四成費用乏監管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主席劉達邦亦表示,這兩年不少企業只能保持低個位數利潤增長,如果勞動成本佔其總開支一半,連同人民幣升值,「可能會減少1個百分點的利潤,而目前很多中小企只有2%至3%微利,可想而知影響甚大」。


業界亦質疑不是所有工人都有加入工會,但卻要企業以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為基數收費,同時只有六成工會費是返還給企業的工會,餘下四成何去何從欠缺透明度和監管,「全省計算,一個月收取的費用以十億計,當中40%不算小數目,現在地方政府都缺錢,難免令人猜測用意」。有東莞港商提出如此質疑。


廣東省總工會﹕可因應企業微調

對於香港業界的意見,廣東省總工會最近回函稱已因應企業情况適當作微調。包括員工不足25人的企業可在一定時間內暫不徵費;有虧損、有經濟困難的企業在履行一定手續後可全額退費或下調金額;大企業可考慮實行定額徵收。但劉展灝稱,這些調整實際意義不大,「有多少港企是25人以下?其他修改不是說考慮就是要企業先交錢,才再決定是否退還」,他表示會要求與省總工會會長見面,望可盡快尋找折衷方案。


明報記者 陳子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