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郵輪體驗 以客為先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10日 06:35
2013年09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雖然在航空及旅遊界工作10多年,一直對放假參加郵輪旅遊不感興趣,可能受到當年電影「海神號遇險記」及「鐵達尼號」的影響吧,有些陰影,怕茫茫大海遇上意外時飄流孤島、怕它節奏太慢太沉悶,總覺得郵輪假期是為退休人士設計,不適合追求分秒必爭、事事講求效率的行政人員。此外,主觀上感覺搭飛機更安全、快捷和方便。但這個觀感就因為較早前到歐洲參加人生第一次的郵輪假期而徹底改變。


斯德哥爾摩郵輪碼頭 配套得宜

出發之時,正值香港啓德郵輪碼頭籌備啓用禮,有不少批評碼頭設施及配套未完善,再加上職業病,所以在盡情享受郵輪上安排的各項豐富活動及品嘗佳餚美食之時,不忘觀察歐洲幾個城市在郵輪碼頭的設計和配套,看看跟我們本土製造的碼頭有何不同。


丹麥的哥本哈根是傳統的船運中心,偌大的碼頭可以同時停泊多艘客貨巨輪,但較為偏離公共交通系統。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碼頭擁有寬敞的客運大樓,辦理出入境手續快捷便利,並設有多種交通工具接載旅客,亦可以選擇漫步到古城景區。


俄羅斯聖彼得堡填海興建新碼頭,大樓既新且大,沒有公共交通卻又遠離巿中心,若不跟隨旅行團上岸或預訂出租車服務,遊客會感到無助。


雖然只是首次經驗,我認為斯德哥爾摩的郵輪碼頭設計能夠從郵輪旅客需要出發,做到以用家為本,硬件配套得宜。大樓設計方便旅客上落,出入境手續簡易快捷,並配合運輸工具,讓旅客可以盡用上岸時間,盡情觀光和購物消費,推動零售餐飲業。碼頭運作亦配合物流運輸,方便郵輪補給和起卸行李,大大吸引郵輪公司選擇該地作為母港,它的經濟效益比起只是用作中途停靠站為高。


港宜參考外國成功經驗 吸引客源

畢竟歐洲在推動郵輪業比香港早,配套設施及推廣工作自然做得比較全面,香港雖然有海運碼頭多年,但真正具規模的郵輪市場規劃是近年的事,啟德發展計劃規模龐大,區內各項設施需要時間逐步完成。


香港有自身的優勢,購物觀光點集中,重要是盡快完善設計,參考外國成功營運模式再配合旅遊政策吸引客源,相信必可成功推動香港郵輪業務。


(名人商情)

莊偉茵 中電企業發展總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