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兒子12歲升中一,派往一所我們頗滿意的學校。暑假以來,他經常去新學校參加各種迎新活動,我們均予以無限支持,但不知不覺間,他整個人好像一下子長大了,不斷挑戰我們的權威,對什麽也有意見,他稍為不順心就對我們惡形惡相,這樣下去,我擔心好夢變噩夢,該如何和孩子談談呢?
孩子日漸長大,希望自己有大人一樣的話事權,在同伴中樹立獨行的形象,主宰自己的生活行動,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又急於盼獲別人認同,「頂嘴」的現象就不時出現。對爸媽來說,孩子受同儕的影響愈來愈大,自己的影響力則逐漸減少,是不好受的事,但試圖拉孩子回到過去的形式,可能會損耗彼此的關係。
爸媽要常記住「孩子獨立是可喜的事」,他在這個階段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若他一切任人擺佈,等他長大了,該獨立時還未有能力獨立,那時就真的不知怎麼辦了?
調整習慣 溝通包容
在這時期,爸媽也不必賭氣收回關愛,或用冷戰方式,令孩子愧疚,而是應該「調整習慣」,例如,不要只看孩子頂爸媽嘴,事實上他可能對所有人也用類似的態度,只是和爸媽過去一直親近,相處時間亦多,就顯得分外嚴重了。要把事情拉闊來看,指出問題所在,例如他對自己的態度,是否自覺不妥?爸媽可以包容,但以這樣態度去對待友人,別人大可不必給予面子,小則口角,甚至一拍兩散,值得嗎?
孩子長大的背後,是人格的全面發展,不只是得到某方面的權力,也要負上責任,例如自理學習,就要為自己訂下學習目標和計劃如何達到目的,這是整個配套發展,缺少了其中一些細節,就自然影響日後主宰自己生活的成效。
要為自己行為負責
因此,爸媽作為有生活經驗的大人,應和他好好談談,一來表示接受他的長大和有自己的意見,了解多一點他對事情的想法,建立一個協商的平台,同時爸媽也要提出對他現在處事態度和表現的意見,以及成長的要求﹕
1. 為自己的行為深思熟慮﹕不只是我想希望怎樣做,要把這事的影響弄清楚,例如表達意見是對的,但惡劣態度會令人不快,要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就得用不同角度去思考,例如這樣做媽媽會有什麼擔心?能想好解決媽媽疑難的方法,說服媽媽比惡狠狠發脾氣有效得多
2. 多考慮事情對旁人的影響﹕生活在社會上,個人做事難免會影響別人,就像媽媽做飯,她可以只做自己愛吃的,但事實是,她大多做家人愛吃的餸菜,這就是對身邊人需要的考慮,這樣家人就會覺得溫暖和被愛護。對朋友也是一樣,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友誼也會日漸磨損
3. 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自己決定實踐後,要自己承擔責任,例如自己心急求成,用了惡劣的態度處理,不能怪別人不合作而令事件失誤,應先考察自己在哪些地方未完善,努力補救錯處
4. 提升自我控制能力﹕適當計劃,耐心堅持才能增加做事的成功率,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若一不順心就胡亂發泄,往往會成為成功的絆腳石
能和孩子說明這些盤桓概念,對他的個人成長就有實質指標作用,而不浮於形象工程,爸媽也可在這些聊天中,把自己轉型成為孩子的成長伙伴,淡化監管的角色。
資料提供﹕註冊社工李淑輝
孩子日漸長大,希望自己有大人一樣的話事權,在同伴中樹立獨行的形象,主宰自己的生活行動,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又急於盼獲別人認同,「頂嘴」的現象就不時出現。對爸媽來說,孩子受同儕的影響愈來愈大,自己的影響力則逐漸減少,是不好受的事,但試圖拉孩子回到過去的形式,可能會損耗彼此的關係。
爸媽要常記住「孩子獨立是可喜的事」,他在這個階段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若他一切任人擺佈,等他長大了,該獨立時還未有能力獨立,那時就真的不知怎麼辦了?
調整習慣 溝通包容
在這時期,爸媽也不必賭氣收回關愛,或用冷戰方式,令孩子愧疚,而是應該「調整習慣」,例如,不要只看孩子頂爸媽嘴,事實上他可能對所有人也用類似的態度,只是和爸媽過去一直親近,相處時間亦多,就顯得分外嚴重了。要把事情拉闊來看,指出問題所在,例如他對自己的態度,是否自覺不妥?爸媽可以包容,但以這樣態度去對待友人,別人大可不必給予面子,小則口角,甚至一拍兩散,值得嗎?
孩子長大的背後,是人格的全面發展,不只是得到某方面的權力,也要負上責任,例如自理學習,就要為自己訂下學習目標和計劃如何達到目的,這是整個配套發展,缺少了其中一些細節,就自然影響日後主宰自己生活的成效。
要為自己行為負責
因此,爸媽作為有生活經驗的大人,應和他好好談談,一來表示接受他的長大和有自己的意見,了解多一點他對事情的想法,建立一個協商的平台,同時爸媽也要提出對他現在處事態度和表現的意見,以及成長的要求﹕
1. 為自己的行為深思熟慮﹕不只是我想希望怎樣做,要把這事的影響弄清楚,例如表達意見是對的,但惡劣態度會令人不快,要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就得用不同角度去思考,例如這樣做媽媽會有什麼擔心?能想好解決媽媽疑難的方法,說服媽媽比惡狠狠發脾氣有效得多
2. 多考慮事情對旁人的影響﹕生活在社會上,個人做事難免會影響別人,就像媽媽做飯,她可以只做自己愛吃的,但事實是,她大多做家人愛吃的餸菜,這就是對身邊人需要的考慮,這樣家人就會覺得溫暖和被愛護。對朋友也是一樣,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友誼也會日漸磨損
3. 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自己決定實踐後,要自己承擔責任,例如自己心急求成,用了惡劣的態度處理,不能怪別人不合作而令事件失誤,應先考察自己在哪些地方未完善,努力補救錯處
4. 提升自我控制能力﹕適當計劃,耐心堅持才能增加做事的成功率,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若一不順心就胡亂發泄,往往會成為成功的絆腳石
能和孩子說明這些盤桓概念,對他的個人成長就有實質指標作用,而不浮於形象工程,爸媽也可在這些聊天中,把自己轉型成為孩子的成長伙伴,淡化監管的角色。
資料提供﹕註冊社工李淑輝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