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以「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召集人及主席身分,於9月5、6日於《明報》、《成報》、《文匯報》撰文討論通識科的評核模式,建議通識科所有試卷以選答題的方式進行考核。
通識科現正進行課程檢討,梁議員成立聯席會議,並提出建議,教育界定必重視。就「必答」、「選答」的討論,筆者認為各有優劣,不難理解。
大家總有公開考試回憶,對兩種考評模式,絕不陌生。學生回應必答題,當然沒有選擇,但卻能夠被同一套標準公正考核,且難以偏讀,因為「貼題」失敗的代價很大;若然學生回應選答題,選擇是多了,但能夠被選的每一題題目,深淺程度必須一致,不然會帶來不公平效果,對擬卷的要求較高。另外,如果所有題目也可選答,學生幾可決定不讀某一範疇題目,大不了少了一個選擇。
通識科現行的狀况與很多科目一樣,既有必答題,亦有選答題。就梁議員提出的建議,即所有通識試卷均可選答,以專業及技術性層面而言,當然值得討論。筆者作為前線老師,絕不會盲目信奉任何一種答題模式。
必須以專業角度出發
不過,教育界定必關注:這些考評操作的討論,必須以專業角度出發。
首先,若然「選答」模式對學科發展更好,相關人士須提出專業理據,不要令人誤解將考試改為「選答」模式是要討好學生,包括要學生學得開心,給學生更多選擇權。如果考試設立目的果真如此,相信不少學生為了開心,會選擇不考試,或香港所有學科考試應變為選答。
另外,以「選答」模式考核學生的建議,切忌涉及具政治取向的動機。通識科重視議題探究,在正面普世價值標準下,學生能尊重、包容各方意見,自由討論,定立立場。如果「選答」的結果主要是提供偏讀機會予學生,間接鼓勵學生毋須涉獵某些範疇知識,包括政治議題,並非是明智方向。
有人擔心學生難以處理政治議題,不宜修讀。無可否認,少年人當然難以理解艱澀的政治學理論,但一般社會關注着的事情,教師避教,真的是好?現今世代,學校已不是學生吸收知識的唯一主要途徑。設立通識科,正好能讓學生在正規課程中成熟、有系統、以理性去關注社會,了解國情,認識世界。教師避教,只會間接逼令學生單從 facebook等媒體了解社會大是大非,不見得這是培育學生良方。
作者是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通識科現正進行課程檢討,梁議員成立聯席會議,並提出建議,教育界定必重視。就「必答」、「選答」的討論,筆者認為各有優劣,不難理解。
大家總有公開考試回憶,對兩種考評模式,絕不陌生。學生回應必答題,當然沒有選擇,但卻能夠被同一套標準公正考核,且難以偏讀,因為「貼題」失敗的代價很大;若然學生回應選答題,選擇是多了,但能夠被選的每一題題目,深淺程度必須一致,不然會帶來不公平效果,對擬卷的要求較高。另外,如果所有題目也可選答,學生幾可決定不讀某一範疇題目,大不了少了一個選擇。
通識科現行的狀况與很多科目一樣,既有必答題,亦有選答題。就梁議員提出的建議,即所有通識試卷均可選答,以專業及技術性層面而言,當然值得討論。筆者作為前線老師,絕不會盲目信奉任何一種答題模式。
必須以專業角度出發
不過,教育界定必關注:這些考評操作的討論,必須以專業角度出發。
首先,若然「選答」模式對學科發展更好,相關人士須提出專業理據,不要令人誤解將考試改為「選答」模式是要討好學生,包括要學生學得開心,給學生更多選擇權。如果考試設立目的果真如此,相信不少學生為了開心,會選擇不考試,或香港所有學科考試應變為選答。
另外,以「選答」模式考核學生的建議,切忌涉及具政治取向的動機。通識科重視議題探究,在正面普世價值標準下,學生能尊重、包容各方意見,自由討論,定立立場。如果「選答」的結果主要是提供偏讀機會予學生,間接鼓勵學生毋須涉獵某些範疇知識,包括政治議題,並非是明智方向。
有人擔心學生難以處理政治議題,不宜修讀。無可否認,少年人當然難以理解艱澀的政治學理論,但一般社會關注着的事情,教師避教,真的是好?現今世代,學校已不是學生吸收知識的唯一主要途徑。設立通識科,正好能讓學生在正規課程中成熟、有系統、以理性去關注社會,了解國情,認識世界。教師避教,只會間接逼令學生單從 facebook等媒體了解社會大是大非,不見得這是培育學生良方。
作者是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