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發展局長陳茂波瘋狂「盲搶地」,竟然搶到郊野公園去,而且挪用錯得離譜的數字,又要辯稱並不代表官方立場。凡此種種,皆令整件事變成一齣鬧劇,假如再和陳茂波深究下去,反顯得和他一般見識。不過話得說回來,事件還是帶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香港房屋政策的癥結,是否就如官方近日大力宣講的,在於土地供應的不足?
這個問題,在梁振英政府年年月月的催谷,加上傳媒無時無刻的推波助瀾下,答案彷彿已是個不證自明的金科玉律,「全民搵地」頓變成700萬人的共同願望。但我們始終相信,縱使謊言講一萬次,也不會變成真理,而事情的真相正是:新增土地若用作囤積炒賣,則供應再多十倍都不夠;但用作滿足港人居住所需,則只須妥善規劃現有的土地資源。可惜政府坐擁大量已開發土地,卻未有好好善加利用,反而總是向未被破壞的綠化帶埋手。
信手拈來的一大堆例子,包括去年7月麥齊光在任時,披露高達2100公頃的空置住宅用地,但其後反指大部分均預留作鄉郊式發展,又或涉及道路斜坡等不適合發展的因素;此數字尚未包括大量被劃作綜合發展區(CDA)、港鐵上蓋或未決定用途的土地;也不包括未有披露具體數字的短期批租土地,亦即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例如用作臨時停車場的土地;更不包括無數面積小於0.05公頃的俗稱「餅碎地」。
上述冗長的名單,還未涵蓋陳茂波先後在立法會提及、未來將會檢討私人會所土地(如粉嶺哥爾夫球場),或閒置多年的軍事用地(如九龍塘軍營);也不包括新界存在大量使用效益極低,或作貨櫃場或作廢車場的「棕土地帶」;更不包括在眾多已發展區中,或被不少政府部門圈定,或港鐵以工程為由預留,卻一直空置着不用的土地等等。
適當提高公營比例
不過,最為顯而易見的例子,還是要數啟德新發展區。過去一年我們已不斷指出,現時啟德佔地328公頃,當中竟只有9公頃(2.7%)用於公屋,並容納未來總人口的37%。這一組驚人數字,不但遠低於《優化土地供應》諮詢中提出的標準(即林鄭月娥的名言:多開發1%土地便容納100萬人);區內公營房屋的比例,亦遠低於現時長策會建議的60%。年來我們不斷倡議,即使不取消體育城計劃,只須稍將部分低密度酒店或住宅,改為興建中密度公屋或居屋,在不破壞總體基建規劃格局下,啟德便能增加逾萬個單位,或相當於新界東北兩成的住宅供應!
事實上,啟德的例子絕非個別,在鄰近的安達臣新發展區,公營比例便低至只有20%;剛完成諮詢的東涌擴展區,公營比例也只有40%;而諮詢中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公營比例亦只有50%,仍低於現時長策會提出的指標。千萬不要誤會,我們絕不是期望所有新發展區,皆如天水圍般公營比例高達80%以上,卻無非只想指出,若要在短期內大量增加住宅供應,便應充分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令新增單位切合港人居住需要,並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困擾,適當提高公營比例乃是最佳選擇。
作者為影子長策會及本土研究社成員
這個問題,在梁振英政府年年月月的催谷,加上傳媒無時無刻的推波助瀾下,答案彷彿已是個不證自明的金科玉律,「全民搵地」頓變成700萬人的共同願望。但我們始終相信,縱使謊言講一萬次,也不會變成真理,而事情的真相正是:新增土地若用作囤積炒賣,則供應再多十倍都不夠;但用作滿足港人居住所需,則只須妥善規劃現有的土地資源。可惜政府坐擁大量已開發土地,卻未有好好善加利用,反而總是向未被破壞的綠化帶埋手。
信手拈來的一大堆例子,包括去年7月麥齊光在任時,披露高達2100公頃的空置住宅用地,但其後反指大部分均預留作鄉郊式發展,又或涉及道路斜坡等不適合發展的因素;此數字尚未包括大量被劃作綜合發展區(CDA)、港鐵上蓋或未決定用途的土地;也不包括未有披露具體數字的短期批租土地,亦即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例如用作臨時停車場的土地;更不包括無數面積小於0.05公頃的俗稱「餅碎地」。
上述冗長的名單,還未涵蓋陳茂波先後在立法會提及、未來將會檢討私人會所土地(如粉嶺哥爾夫球場),或閒置多年的軍事用地(如九龍塘軍營);也不包括新界存在大量使用效益極低,或作貨櫃場或作廢車場的「棕土地帶」;更不包括在眾多已發展區中,或被不少政府部門圈定,或港鐵以工程為由預留,卻一直空置着不用的土地等等。
適當提高公營比例
不過,最為顯而易見的例子,還是要數啟德新發展區。過去一年我們已不斷指出,現時啟德佔地328公頃,當中竟只有9公頃(2.7%)用於公屋,並容納未來總人口的37%。這一組驚人數字,不但遠低於《優化土地供應》諮詢中提出的標準(即林鄭月娥的名言:多開發1%土地便容納100萬人);區內公營房屋的比例,亦遠低於現時長策會建議的60%。年來我們不斷倡議,即使不取消體育城計劃,只須稍將部分低密度酒店或住宅,改為興建中密度公屋或居屋,在不破壞總體基建規劃格局下,啟德便能增加逾萬個單位,或相當於新界東北兩成的住宅供應!
事實上,啟德的例子絕非個別,在鄰近的安達臣新發展區,公營比例便低至只有20%;剛完成諮詢的東涌擴展區,公營比例也只有40%;而諮詢中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公營比例亦只有50%,仍低於現時長策會提出的指標。千萬不要誤會,我們絕不是期望所有新發展區,皆如天水圍般公營比例高達80%以上,卻無非只想指出,若要在短期內大量增加住宅供應,便應充分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令新增單位切合港人居住需要,並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困擾,適當提高公營比例乃是最佳選擇。
作者為影子長策會及本土研究社成員
回應 (0)